孙氏针灸治疗癫痫-新乡孙氏针灸
历史上有哪些身残志坚的名人?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现存的《孙膑兵法》由出土的竹简整理而成,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学术界认为上编是在孙膑著作和言论的基础上由其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编在内容上虽与上编类似,但在编撰体例上存在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 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田忌于是与齐威王和诸公子设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替换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首场大败;随后孙膑又让田忌用上等马替换中等马、中等马替换下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
孙膑说:“将军最好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是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把守住主地(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住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将军背靠泰山,左有济水,右有高唐,辎重可直达高宛(今山东省桓台县境内),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齐国首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大权就可以由将军掌握决定了,那时候邹忌必定出逃,否则将军有可能不能安全的返回齐国。”但田忌没有听从孙膑的劝告。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一、义妁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夏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
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徵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二、鲍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
由於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施惠於民,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於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
鲍姑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三、张小娘子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
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胡人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
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於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於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由于张小娘子使用的是胡人在大漠秘传的医术,所以后人亦以张小胡秭尊称之。
四、谈允贤
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於治好了病。
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於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於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
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五、曾懿
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她生於清朝道光十七年,相称於公元1837年。当时正处在平易近族危急空前主要,而变革的呼声日益飞腾的期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管了进化论和改善主义思惟。她以为国家要闹热的话,必需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以是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惟引导下,穷究医理,著书立说,对中国医药奇迹作出了贡献。
曾懿的思惟和学识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而评论争吵医学的主若是《医学篇》这本书。该誊写成於光绪三十二年,相称於公元1906年。当时曾懿已经54岁了。《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上册共4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4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有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引导方转危为安。是以,她很是崇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处所都授与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经由39年的吃苦研讨,曾懿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很是深刻的领会,以是选了些英华写了下来,这就成了《医学篇》的首要内容。
曾懿每每自己配制方药,用药猴岛很是精当,配合很是奇妙,有的照样亲自经验过。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猴岛很是伤害,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突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逐渐咽下,总算脱离了伤害。之后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在院北某地听到一个士兵说,以前他从军到一个地方,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一点办法也没有。过了数日,他到一个集市游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只见一个小贩,用一大锅煮鸡十几只现卖、这个士兵实在口渴得厉害,就与小贩协商,买了点锅中鸡汁饮以解渴。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像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於上焦而不入。於是,此兵就连买几大碗鸡汁饮服。以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生活在晚清,时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尚不认识,一味反对。然曾懿却能广收博采,加以利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还要加强「运动使血烙(脉)流通」等,尤其是对妇女,她认为「昔者女人,幽囚深闺之中,不能散闷於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可见,曾懿的思想是较为进步的。
六、淳于衍
淳于衍是史上有记载的女侍医,其天资聪慧,在民间行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精於切脉,通晓医药,有人甚至称她是「女中扁鹊」。不过这个本来可以名垂千古的女御医,却因为利欲熏心而丧失了医德,最终成为在中国御医史上一个让人唾弃的医生。
汉宣帝皇后许平君怀孕,许平君将要分娩时有病。淳于衍,是大将军霍光的夫人所欢喜的人,她时常入宫为皇后看病。淳于衍的丈夫赏是掖庭户卫,赏让其淳于衍,请求霍夫人,把他调到安池监去。淳于衍就直言拜上霍夫人。
霍夫人由此生心,叫左右回避,神秘地对淳于衍说:「你有事相求於我,我也有事相求於你,可以吗?」淳于衍说:「夫人的话,对我有什么不好说的!」霍夫人说:「霍大将军极爱小女霍成君,想让她成为贵人,此事就只有麻烦你了。」淳于衍说:「如何动手呢?」霍夫人说:「妇女生育大事,九一生,今日皇后正要分娩,可乘机下毒药,这样成君就可以当皇后了。如果事成,你我姊妹富贵同享。」淳于衍说:「药很多,且医生要先尝,那怎好下手呢?」霍夫人说:「这就看大你的本事了。霍将军是摄政天下,谁敢说个不字。缓急相护,只怕你不愿鼎力相助罢了!」淳于衍沉思之后说:「愿意尽力。」就捣附子药,带入长定宫。
许平君分娩后,淳于衍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送许平君饮服,不多久许平君说:「我头晕脑胀得厉害!药中不会有毒吧?」淳于衍说:「没有。」许平君更加气促,很快就去了。
淳于衍出宫,向霍夫人回报,霍夫人对她表示慰劳,但未敢进行重谢。后来有人控告诸医对皇后的护理失职,都逮捕入狱,要他们交代罪行。霍夫人十分害怕,就将详情告诉霍光,并对霍光说:「事情已经到了这等地步,就不要让法吏拷问淳于衍了!」霍光不胜惊愕,默然不应,其后奏明汉宣帝,签署对淳于衍免予问罪之令
七、胡愔
胡愔,号见素子,又称见素女或见素女子,居太白山 (位於陕西郡县南)。据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补泻图序》,后题大中二年戊辰岁(公元八四八年)述,则胡愔为晚唐人。
胡愔的著作,《唐志》著录《黄庭内景经》一卷。宋《崇文总目》医书类著录《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道书类著录《黄庭外景图》一卷,均为女子胡愔撰。《总目》又著录《黄庭内景图》一卷,余锡鬯云: 「《唐志》、《通志》并作胡愔撰,考医书类三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亦胡愔所撰,或是一书」,但《宋志》著录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又有《黄庭内景图》一卷,似为二本书,或同一著作的两种抄本。《宋志》著录胡愔的著作还有:《黄庭外景图》一卷、《补泻内景方》三卷。又,见素子《洞仙传》十卷,此见素子疑为另一人。
今所见胡愔的著作有:《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一卷,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五十四;《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说》一卷,见收於《道书全集》;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国字号还收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二著,论旨相同,但文字互有出入。二篇前均有序文,大意相契,亦略有文字差异。前本先后言肺、心、肝、脾、胆诸脏,分析各脏的次第为:一、图说,明某脏之生理解剖位置、形状、重量、功能等,二、修养法,言以气、津、思等方式调和各脏;三、相病法,诊断脏腑病症;四、治病方,对症下药,各有处方;五、吐纳法,以气调理肝、脾、肾、胆四脏,六、忌食法,分时节禁忌食物,如肾病 「十月勿食椒」等;七,导引法,劳动肢体,旨在活动筋脉,去诸脏积聚风邪之气。
《黄庭经》是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经典,南北朝时已具广泛的影响。但因《黄庭经》行文隐晦,所以南北朝只在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上层士人中流传。唐初,梁丘子白履忠首注《黄庭》,对《黄庭》养生学的普及,有一定的影响。但白履忠之注,仍依《黄庭》次第,虽有些名辞诠释,但仍难免滞涩。有唐一代,《黄庭》学日益昌盛,诸说滋起,胡愔《补泻图序》云:
诸氏纂修,异端斯起,遂使后学之辈,罕得其门。差之毫厘,谬逾千里。所谓异端,大概是指从神秘主义角度解释《黄庭》之义。
胡愔堪称晚唐独树一帜的《黄庭》学专家,她研究《黄庭经》的主要特点,是涤除其中神秘的因素,纯粹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清晰明白,不杂繁术。其道可学而得,其术可修而就。凡研究《黄庭经》及道教养生术者,不可忽略。因其著多言医道,非笔者所善,不敢妄说是非,且存而不论。
八、邢氏
在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八中,记载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女医邢氏。她是南宋绍熙年间人,当时的阁门官韩平原要出差,邀请她来为自己诊脉,看自己的身体能否顺利地完成这次旅行。邢氏诊脉后,认为他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需要担忧的是他夫人的身体。果然不出邢氏所料,几个月后,韩妻就病故了。
当时还有一个叫朱胜非的丞相,他的儿媳妇病了,也邀请邢氏来为其诊治。邢氏看过以后,说这是小病,不吃药也会好的,但她却不能怀孕,一旦怀孕将必无疑。全家人都不相信,认为邢氏危言耸听,毫无根据。可后来的情况却如邢氏所言,这女子怀孕后不久也病故了。周密评价邢氏说:「余谓古今名医多矣,未有察夫脉而知妻,未孕而知产亡者。呜呼,神矣哉!」
九(十)、蒋氏、方氏
明朝安徽休宁人。蒋氏是婆,方氏是媳。婆媳二人,继承家学,专业儿科。凡急慢惊风、癫痫、疳疾,经她们治疗,无不著手成春。人们称赞她们是神医国手。
关于中国医术形成的基本介绍
"中国医术"的发源和形成与人类和大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哲学思想下,无论是哪一家学说都承认宇宙万物皆是从"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所衍生出来的,都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但这种气不仅是指人具有的精气和天空的空气,而是一种宏观的哲学概念,即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来源于无形的气。据老子《道德经》上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又说:"谷神不,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淮南子》也有"虚廊生宇宙,宇宙生气",所谓"虚廊"就是形容气未动之象,也可以说就是练功中的超觉静坐。到东汉何林《公羊传解沾》里面论述到"无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可见古人是把"气"看作万物衍生的根源,在《素问宝命全形篇》中直接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并指明:"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上的史料足以说明人的形体是由气凝聚而成的,就好像我们人是具有两个父母,一个是孕育我们生命之火的大自然,一个是生我们物质身体的父母,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必须融合接轨,否则:父母生的物质身体是没有生命力的,只能永远在化学瓶中,不会长大的。其实我们想想,人在某些地方也确像天地大自然的,譬如说:我们碰到一个天高云淡、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我们的心情自然会开阔舒畅;但如果是一个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的曰子,我们的心情便会变得紧缩、阴沉起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医术是模仿大自然的,举个例子吧,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人的"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调息失宜,即诸疴竟气"。"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孙氏在《千金方》中所推荐的"六字气诀"练法就是依照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而成的,在他四季养生祛病歌诀中详细介绍了《六字气诀》的作用,"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闭、秋呬定知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肺化多,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也承认行气导引确比他的药王保神丹还要好。
名著导读《千金方》/唐/孙思邈/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名著概要
《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 《千金方》共30卷,其中主要对于临床各科的诊治方法、食物疗法及预防、卫生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论述。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
? 为此,该书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女和儿童的名家点评药王山一座托名石碑上写道:“凿开径疾病,用很大的篇幅专论妇人病、婴幼儿病及体质发展的特点。他认为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方面的特殊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生理条件和疾病范围;儿童的身体结构与成人大不相同,皆应单分出科,独立讨论。他也是最早提出将妇科单列一科的医家。孙氏在比较正确地论述了妇女妊娠及胎儿在母体逐月发展之形态等以后,还强调了初生儿的护理、喂养及乳母、保育员的选择条件等,应该说这是很符合科学要求的。
在内科病的防治方面,按脏腑病症逐一论述,这是孙思邈对内科学的一大贡献。将神经和脑血管病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进行诊治。记载了神经病人在认识、情感、思维、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在治疗上按病症分类用药,如惊痫药品、失魂魄药品及其他疗法。指出消渴病(糖尿病)患者要节制饮酒、房事、咸食及含糖较高的食品。在治疗上不要使用针灸,以防外伤成疮久不痊愈;除用药物治疗外,还要用饮食疗法,如牛乳、瘦肉等食物。记述了数十种内科急症,如癫痫惊厥、眩晕、卒心痛、咯血、吐血、腹痛、瘟疫、尸厥等的诊治抢救。广泛地使用黄连、苦参、白头翁治痢;用常山、蜀漆治疟。认为霍乱等传染病并非鬼神所致,皆因饮食不节不洁所生。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防治和老年病,孙思邈主张用药物饮食、运动等调养方法。
? 用含碘丰富的动物甲状腺(靥)及海藻、昆布来治疗甲状腺肿(瘿),用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来治疗夜盲症。用地肤子、决明子、茺鼒子、青葙子、车前子、枸杞子来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用谷白皮、麻黄、防风、防己、羌活、吴茱萸、桔皮、桑白皮、茯苓、薏苡仁、赤小豆来防治维生素B缺乏症在外科方面,他首创的葱管导尿术和灸法治痈疽等多种效验颇佳的方法被后人大量地采用。
? 在针灸治疗方面,他独创了“阿是穴”疗法,就是找到病人感觉最痛苦的部位施针的方法。他认为,关于针灸疗法,必须首先掌握经络、穴位的理论和技术。他在前人绘图的基础上,经过考订、修改、并创造性地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彩绘以区别其十二经各经络之走行方向空穴之部位,并以绿色绘制奇经八脉。该图分正、侧、背面三幅,大小取常人之一半为之。
? 在针灸临床上,他指出选穴要少而精,提倡针灸辨症,主张综合治疗在药物学方面,他十分注重采药的时间和制作方法以及药品的产地,在药材学方面亲自做了大量的实践和调查,对于不同时间采摘、不同方法炮制、不同产地药物的各种细微差别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在组方配药时,就对此有了严格的区分和不同的要求。
孙思邈还创立了根据药物的治疗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在疾病诊疗技术上,孙氏创造了“验透隔法”,就是确诊胸背部化脓性感染是否穿透胸膜引致脓胸的科学方法。其方法是在胸、背肋部脓疮疮面贴一薄纸或竹内膜,于光亮处观察竹膜是否随着病人呼吸同步起伏,呼气则竹内膜内陷,吸气则竹内朦凸
千金翼方的内容
《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①指十二种原因不同的症病。《中藏经》:“症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②指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证。《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谓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十七椎穴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转胞,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病、高分子痈等;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明朝万历年间由翰林院检讨国史纂修官王肯堂重加校注,全书共参考有关古籍50余种,出校勘注释3400余条,并以简体横排本出版,以满足广大医学工作者及爱好者。《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辨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书分为:(妇人方上)178方, (妇人方中)200方, (妇人方下)127方, (少小婴孺方上)82方, (少小婴孺方下)242方, (七窍病上)217方, (七窍病下)223方, (风毒脚气)67方, (诸风)60方, (伤寒上)99方, (伤寒下)144方, (肝脏)62方, (胆腑)68方, (心脏)157方, (小肠腑)85方, (脾脏上)70方, (脾脏下、热痢七)103方, (胃腑)117方, (肺脏)128方, (大肠腑)142方, (肾脏)112方, (膀胱腑)25方, (消渴淋闭尿血水肿)78方, (丁肿痈疽)183方, (痔漏)187方, (解毒井杂治)131方, (备急)329方, (食治)1方, (养性)14方。
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我国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手心经外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千金翼方》称:“灸黄法,手心中灸七壮。”现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谓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黄疸,百日咳,小儿疳疾,口腔炎,高血压,指端知觉异常,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手足髓孔
手足髓孔经外穴名。 天牖经穴名。出《素问·气穴论》。别名天听。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冲
头冲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作颈冲,并曰:“一名臂臑。”后世将此穴作为臂臑穴之又名。
《千金方》
《千金方》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燥湿痔
燥湿痔病名。指肛门周围所生之赘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湿痔,痔有雌雄者。”相当于外痔。
足阳明穴
足阳明穴经外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在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一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灸5-10分钟。
哑门
哑门经穴名。《素问·气穴论》:“名喑门。”《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别名舌横、舌厌。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布有第三枕神经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暴暴喑,失语,头痛,项强,脊强反折,聋哑,癫痫,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直刺0.5-1寸,禁深刺。
眼暗
眼暗证名。系指眼目昏暗的证候。见《千金翼方》卷十一。又名眼闇,也即目昏。
眼闇
眼闇证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
阳维
阳维①阳维脉。②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在耳廓根部,用手拉耳向前时,当耳根后出现的弦筋上是穴。主治耳鸣,耳聋。直刺0.1-0.2寸。
阳泽
阳泽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
掖门
掖门①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千金翼方》作腋门。在腋中线上,腋窝下1寸处。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②经穴别名。即液门。
月忌
月忌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见《千金翼方》。将十二月配属十二地支,按其变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厌日、四激日、月杀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据以避忌针灸。
膝外
膝外经外穴名。《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定位在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前缘处。灸治疬疡。
膝下
膝下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下极俞
下极俞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主治腹痛,泄泻,腰痛;及膀胱炎,肠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狐尿刺
狐尿刺病名。接触昆虫分泌物等引致之皮肤疹疮等病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狸刺。孙氏云:“凡诸螳螂之类,盛暑之时,多有孕育,著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乾久必有毒,人手触之,……则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碜痛,不失眠睡。”证见初起皮肤干燥,起红紫色疹斑,肿胀焮痛,甚则溃烂成疮,脓水淋漓,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蒲公英捣汁涂贴,或以蒲公英根煎汤温洗局部。相当于接触性皮炎。
忌穴
忌穴某一时日不能施行针灸的穴位。古代有针灸择日之说,认为某日时宜针灸,或不宜针灸,或某部忌针灸。《千金翼方》针灸宜忌:“既得吉辰,当知忌穴”,即指此。
颈中
颈中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臂臑。
肋头
肋头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肋头。在胸骨两侧缘,当第一、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用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男阴缝
男阴缝经穴别名。《千金翼方》:“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拨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在根部与阴囊相交处正中。主治黄疸,阴卵偏坠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胚
胚,妇产科名词。指妊娠一月内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刊于1124年。系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共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千金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1124年,将此书刻碑于华州公署,以广流传。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问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至今犹存。现存多种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鼽鼻
鼽鼻病证名。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证候。见《千金翼方》。
曲眉
曲眉经外穴别名。出《千金翼方》:“曲眉穴,位在两眉间。”即印堂穴。
泉阴
泉阴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旁开3寸处(《中国针灸学》)。主治偏坠,睾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热乳
热乳病证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热病,仍以乳哺儿,致儿发病,症见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治宜先停母乳,后用清解和胃之剂。
人神
人神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黄帝虾蟆经》:“神所藏行,不可犯伤。”意指人神按时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忌用针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人神、月内逐日人神、十(天干)日人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时人神、四季人神、五脏人神等说。见《千金翼方》、《普济方》、《针灸大成》等。
商陆饼灸
商陆饼灸隔饼灸的一种。见《千金翼方》,该书曰:九漏,“捣生商陆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贴漏上,以艾灸之。饼干热则易之,可灸三四炷艾。”主治瘰疬颈漏。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证名。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证。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宁志膏、《千金》镇心圆等方。
失明
失明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之证。
十二症
手太阳穴
手太阳穴经外穴名。①《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②《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
独活酒(一)——(痹证)
(《备急千金要方》)
配方独活、石南各四两,附风三两,附子、乌头、天雄、茵芋各二两。
制法上七味?咀,以酒二斗渍七日。
主治八风十二痹。
用法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
说明:《千金翼方》载本方,“上七味切,以酒二斗渍六日”;“先食服,一服半合,以知为度”。余皆同上。
白术酒(三)——(乌须黑发)
(《千金翼方》)
配方白术二十五斤。
制法上一味,?咀,以东流水两石五斗不津器中渍之,二十日去滓,内汁大分中,夜候流星过时,抄已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当变如血,取以渍曲,如家酝法。
主治除万病,令白发反黑,齿落 生,面有光泽,久服长年。
用法酒熟取清,任性服之。
说明:《饮馔服食谱》同上。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无具体位置记述。《中国针灸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长平
长平①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章门。见该条。②经外穴别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长平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五寸,不针。”所述与长谷同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作长谷别名。
承灵
承灵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另说入发际3.5寸(《千金翼方》);入发际5寸(《针灸大成》。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鸣,项强等。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大门
大门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头部中线,枕处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耳门前脉
耳门前脉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在耳门穴上、下各1寸处。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附子灸
附子灸隔物灸之一。指以附子切片作为隔离物的灸法。《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治诸疖诸痈肿牢坚。”
孤穴
孤穴位于正中线的单穴。《千金翼方》针邪鬼病图诀:“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刺之。”
关明
关明经穴别名。见《千金翼方》。即关门。
鬼窟
鬼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而《千金翼方》注为间使。《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
鬼路
鬼路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原注为申脉穴。今从此说。又“第九针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原注为劳宫穴。《千金翼方》又曰为间使穴。《针灸聚英》易鬼路为鬼营;《针灸大成》则称为鬼窟,均指劳宫穴。
鬼市
鬼市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千金要方》。即承浆穴。参见该条。②经穴别名。《千金翼方》:“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沟。
鬼堂
鬼堂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泽穴别名。参见上星条、尺泽条。
鬼营
鬼营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而《千金翼方》注为间使穴。后《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针灸大成》则称为鬼窟。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
横纹
横纹①经外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纹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穴定位相同。见大横条。②推拿穴位名。
横文
横文①大横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横文百壮。”《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定位相同。②横纹。
蓟根酒方——(崩漏)(《千金翼方》)
配方大小蓟根(切)各一斤。
制法上二味,以酒一渍五宿。
主治治妇人崩中去血不止。
用法随意多少服之。
牛膝酒(九)——(风疾诸病)
(《千金翼方》)
配方牛膝、石南、乌头(去皮)、天雄(去皮)、茵芋各二两,细辛五分。
制法上六味切,以酒一斗二升渍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
主治主八十三种风著人头,面肿痒,眉发陨落,手脚拘急不得行步,梦与鬼神交通,或心烦恐怖,百脉自惊,转加赢瘦等。
用法初服半合,治风癫宿 服之即吐下,强人日三,老少日一,不知稍加。惟禁房室及猪肉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