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都有哪些药方可以治癫痫?

鸠尾的位置与作用和功效-鸠尾治疗癫痫的机理

(一)口服中药 中药药方较多。其中以礞石滚痰散最为有名,效果较佳。 配伍:青礞石、海浮石、沉香、人参等 服用方法:口服。 疗效:适合治疗外伤、脑伤、脑膜炎及儿童癫痫,局限性为对开颅手术引发的癫痫效果不佳。 评价:治疗176例各类癫痫,其中康复151例,康复标准为停药后3年未发作。 (二)体针 ①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沟、后溪。 配穴: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 ②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号针,上斜30度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主穴留针15分钟,配穴一般不留针。大椎、腰奇去针后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针刺后半年以上未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减少7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针刺后发作减少(减少2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缩短;3、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或一度好转,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状态。 以上法治疗149例。总有效率65%~88.9%[6,7]。 (三)穴位注射 ①取穴 主穴:分2组。1、间使、外关;2、神门、后溪。 配穴:分2组,与上对应。1、鸠尾、百会、章门、本神、大陵;2、鱼际、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②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升),任取一种。 每次选一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后,推入药液。普鲁卡因每穴注入5毫升(间使、足三里须10毫升),维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③疗效评价 治疗145例,有效率为82.1%[8]。 (四)头针 ①取穴 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病灶相应区、癫痫区。 配穴:情感区、感觉区、胸腔区、枕上正中线。 病灶相应区位置:须依照脑电图表现,确定其病灶部位,在相应的头皮区域取穴,主额、顶、枕、颞等区。 情感区位置:在运动区前,距该区4.5厘米的平行线上。 癫痫区位置:风池向内1寸再向上1寸,在斜方肌尽头处。 ②治法 主穴每次只取一区,根据症状(如精神运动性癫痫加情感区,肢体感觉异常加感觉区等)或疗效情况酌配配穴1~2穴。以26号或28号毫针,进针达到所需深度(长度),快速大幅度捻转1分钟,频率200次/分钟以上,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以同法运针1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密波脉冲频率50~240次/分钟,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时间15~120分钟。 ③疗效评价 共观察228例,有效率在67.71~100%之间。其中98例曾作1~6年随访,结果显效65例(66.3%),有效23例(23.5%),总有效率89.8%[9~12,16]。 (五)拔罐 ①取穴 主穴:会阳、长强。 ②治法 先将被褥分层叠成斜梯形,嘱患者伏卧其上,头胸部降低,臀部垫高,并使两股略分开,暴露 会阳及长强。先在该穴区进行严密消毒。术者一手之中指置患者督脉上,食指与无名指置于两侧之膀胱经,自大椎与大杼穴至长强与白环俞穴处,从上而下推按三遍。然后取三棱针对准会阳(双侧)、长强,迅速点刺,深约0.3厘米。立即用抽气罐吸拔。留罐3分钟后起罐。接着再重复上法推按、拔罐。如此反覆进行3~5遍。吸拔物为血液和淡**粘液,一般开始时其量较多,拔2~3次后逐渐减少,以粘液出尽为止。每周治疗二次,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若作巩固治疗,可每周一次,不计疗程。治疗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者,可嘱其逐渐减量。 (六)芒针 ①取穴 主穴:神道透腰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腰阳关。 配穴:额三针、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体虚加是三里,关元,失眠加神门、三阳交;痰多加丰隆、膻中。 ②治法 主穴及配穴之额三针一般均选,余穴据症而加。背穴用0.6~1.5尺芒针进行透刺。额三针取双侧眉冲沿膀胱经透刺2针,以此连线的等边三角形另一顶点处沿督脉经透刺,余穴按常规刺法。针刺得气后,背部穴位以中等频率捻转1分钟,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按证候用补法或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如每周发作>3次者,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疗效评价 共治70例,结果治愈19例,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9%[17]。 (七)穴位敷贴 ①取穴 主穴:大椎、腰俞。 ②治法 敷药制备:活斑蝥捣碎备用,白矾和麝香另研备用。 先在选好穴位消毒后,用消毒瓷片划破所选穴位皮肤,轻微出血,在出血处拔火罐,约1~2个小时。取下火罐,将斑蝥、白矾和麝香自下而上依次敷于出血处,最后用风湿膏固定,保留3天,每周贴药1次,每4次为一疗程。

鸠尾的相关论述

1.《备急千金要方》:“心寒胀满不得食,息贲、唾血、厥心痛,善哕,心疝太息”,“噫、喘、胸满咳呕”。

2.《太平圣惠方》:“心惊悸”,“癫痫病”,“狂歌不择言”。

人体有哪些穴位可以益智?

在人体穴位中,有一部分具有益智作用。这些穴位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祛病和增智。前者是消除影响智力的病态,如治疗热邪、痰浊、瘀血等导致的痴、愚、顽、钝、健忘、多动;后者用于加强各种智力因素,如聪耳、明目、安神、补气。下面扼要选介一些常用穴位,供参考。

(1)上肢常用穴

神门:位于手掌根部横纹的小指一侧,用手按到的两根“筋”之间,靠近掌根横纹处。此穴有“治善忘,狂癫,痴呆,惊悸,怔忡,心烦,安神定志”等作用。针刺时可直刺0.3~0.5寸。

阴郄:位于神门穴上0.5寸。有“养心,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针刺可直刺0.5~0.8寸。

通里:在神门穴上1寸处。此穴有镇静安神作用。针刺可直刺0.5~0.8寸。

少冲:4在小指指甲根角旁靠大拇指一侧约0.1寸处。此穴“开窍清心,醒脑开窍,治心悸,癫狂”。一般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少泽:在小指指甲根角旁与少冲相对的另一侧,亦距指甲根0.1寸处。作用与少冲相似,可“安神定志”。刺法同少冲穴。

中冲:位于中指尖端中央,距指甲0.1寸处。此穴“开窍,疗神气不足,失志”。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商阳:在食指指甲根部,靠大拇指一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此穴有“醒脑开窍,聪耳”之效。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劳宫:握掌时,中指尖下所指之处。可治“癫狂,痫证”,有“镇静安神”之效。直刺0.3~0.5寸。

后溪:手握拳时,手掌内侧赤白肉际,掌中大横纹尽头处。此穴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聪耳宁心之效。针刺时直刺0.5~1寸。

列缺: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突起处时,指尖所指的骨缝是此穴。此穴能治健忘之症。针刺时,向上方沿骨缝斜刺0.3~0.5寸。

合谷:即虎口穴。取穴方法为:将大拇指第一关节横纹对准另一只手虎口的边缘,按下拇指,当拇指尖下的地方即为合谷。有聪耳开窍,镇静安神的作用。针刺时直刺0.5~l寸。

大陵:位于腕横纹正中央处,在掌后两根大筋之间。此穴有宁心安神功效,清心热,安心神,对失眠、烦躁有较好疗效。针刺时直刺0.5~0.8寸。

内关:在大陵穴上2寸处。此穴有宁心之效,对心悸、神志失常疗效很好。针刺时—直刺0.5~1寸。

间使:在大陵穴上3寸处。此穴宁神益志,对多动症等有效。可直刺0.5~1寸。

养老:正坐位时,前臂平放桌上,掌心向胸,此时尺骨小头(即靠近桌面的臂骨“孤拐”)上侧有一凹陷,此即养老穴。此穴明目聪耳。可直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

曲池:姿势同上,曲肘,当肘弯横纹外端的尽头处即是。此穴清热泻火宁心,治健忘、心烦等症。直刺1~1.5寸。

少海:姿势同上,曲肘,当肘弯横纹内侧端的尽头处,与曲池相对。此穴定神志,治健忘。可直刺0.5~1寸。

中渚:握拳,在手背第四、第五掌骨小头后侧之间凹陷中。有开窍聪耳之效。可直刺0.3~0.5寸。

支沟:在手背横纹上3寸,前臂两根骨头之间。此穴通窍聪耳,且能通便,对智力不足而兼有大便秘结者适宜。可针刺1寸。

(2)下肢常用穴

大敦:在足拇趾外侧,距足拇趾甲根外侧约0.1寸左右处。可醒脑开窍。一般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厉兑:在第二趾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有清心安神,醒脑开窍之效。亦多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隐白:在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功效、刺法同上。

太溪:在内踝与足后跟腱之间取穴。有醒脑开窍之功,用于失寐、耳聋、智力减退等症。可直刺0.5~1寸。

大钟:在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此穴“调先天之气,补肾和血,益精强神”,能治疗痴呆、嗜睡等症。针刺时直刺0.5~1寸。

照海:在内踝下缘凹陷中。能“养心安神”,治健忘、不寐、多动等症。针刺时直刺0.5~1寸。

申脉:在外踝下缘凹陷中。能安神定志。治疗烦躁多动,心神不宁。针刺时可直刺0.3~0.5寸。

足临泣:在第四、第五跖骨关节前方凹陷中,距第四、五趾缝1.5寸。有明目聪耳之效。针刺时直刺0.5~1寸。

悬钟:在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处。可治疗健忘、耳聋等。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三阴交: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可治疗失眠、健忘等。针刺时直刺1~1.5寸。

丰隆: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外一横指处。此穴除湿祛痰,主要用于痰湿较重的智力不足或智力障碍。

足三里:在膑骨下缘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此穴是人体强壮要穴,有健脾养胃之效,可用于智力不足兼体虚胃弱症状者。正常儿童经常用艾条灸此穴,则有益智健体、聪耳明目之效。

委阳:在膝弯后,胴横纹外端尽头处。古籍记载此穴可治“失志”,有强神益智之效。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3)躯干部常用穴

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心气在体表的反应点,与心神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对智力调整的作用很大,可调理气血,养心安神,益智定志;治疗健忘、语迟、多动、心悸不宁等。针刺时可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肝脏俞穴,有清肝柔肝之效,可用于治疗神志病属阳热亢奋者。刺法同上。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脾脏之外应,有健脾之效,可用于健忘、失聪、多动、易惊等属脾虚者。刺法同上。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该穴是肾脏之外应,有补肾固精之效。对于先天不足或多病伤及肾气之智力低下症,有填精补髓、健脑益智之效,并可以治疗健忘及视力、听力减退、小儿多动症等病症。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会阴:男性在阴囊与肛门之中间,女性在大后联合与肛门之中间;该穴有补阳益肾,填精补脑,开窍急救等功效。对少儿智力发育不全或神志障碍变有治疗作用。日常用艾条灸,可促进智力发育。针刺可直刺0.5~1寸。

上脘:在肚脐上5寸处。该穴有安神定志、和胃化痰之效。可用于治疗小儿癫痫。针刺时可直刺1~1.5寸。

巨阙:在肚脐上6寸处。功效同上。针刺时针尖向下斜刺0.5~1寸。

鸠尾:正对剑突下缘处。功效同上。针刺时针尖向下斜刺0.4~0.6寸;注意:此穴不宜艾灸,即使病情需要,亦不可灸7壮以上,否则反而损伤智力,“损神少志”。

神道: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此穴可用于治疗健忘。针刺时向上斜刺0.5~1寸。

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该穴有清热、安神之效,可用于智力不足见有热症者。刺法同上。

陶道: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功效、刺法同上。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该穴为阳经聚会之处,有清热宁神、镇静情志的作用,凡见有热象、亢奋症状的智力障碍均可选用。

(4)头面部常用穴位

人中:又称“水沟”,在鼻子下面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该穴是急救要穴,用于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治疗一切见有智力障碍或神志丧失的急症。亦用于治疗小儿痴呆等。一般不用灸法,针刺时可向上斜刺0.3~0.5寸。

印堂:在两个眉头之间。该穴有清脑醒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健忘,头脑昏沉,注意力不集中等。一般不用灸法,针刺时用沿皮刺(平刺),进针0.3~0.5寸。

翳风:在乳突(耳根后那块突起的骨头)前下方,平耳垂下缘的凹陷中。此穴为益智常用穴,并有聪耳之效。针刺时直刺0.8~1寸。

听会:在耳朵前的屏间切迹(即“小耳朵”下面的凹槽)前,下颌髁状突(手摸到的突出骨头)后,张口时即出现一个较大的凹陷。该穴专治听力减退。针刺时张口,向凹陷中刺0.5~0.8寸。

除了以上介绍的部分穴位外,耳穴对智力疾病的治疗、保健等也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方便,实用,无痛苦。

倪海厦:内脏受伤与五脏气乱,该怎么去治疗,一次讲明白

若是胸腔内脏,如果肺受伤,如受到大力的撞击,一般可下针肩井、足三里活血化瘀。 那肺本身是脏,藏的是魄,是魄之所在。我们在治癫痫的时候,病人在发癫痫的时候,我们 下针,鸠尾、人中、涌泉。

在发病时,在他嘴巴放个东西,不要用太硬的东西,如用软毛巾,厚一点的毛巾,不要 让他咬到自己舌头,这是发病的时候下针。没有发病时,我们用灸,昼发的时候,灸申脉,夜发的时候灸照海,癫痫的治症,除了这三个穴道外,百会、中府、魄户、神庭、鸠尾、人 中、涌泉、劳宫这些穴都可以用。

我们在治疗癫痫的时候,下针或灸是这两个地方,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查他的反应,发 现额上鸡脚上方下方血管离开,代表慢慢好了。平常每天灸,白天晚上不定时发,照海申脉 都灸,画给你看。

在癫痫的时候,我们导痰还可用丰隆穴,为什么用鸠尾,因为它是痰的源头,胸腔的痰 的源头,胸腔的痰声很大,发病的时候灸,不发病的时候都可以治。当场发病时,人中穴非 常好用,有一句话:“不知人中穴,不知如何治癫痫”,涌泉下针,脑筋会清醒过来,中医认 为是痰迷心窍,所以才会发癫痫。 只要是伤到脑部,伤到肺脏,都有机会发这种病,内伤的时候,可以下肩井,内伤是外 面看不到伤口,但很痛,肩井下完。

还可以下足三里,可以把瘀血往下导,在用活血化瘀的 药,隔天大便都是黑的,表示瘀血排掉了。如果五脏气乱、脉乱、病人很慌,静不下来时, 或内伤,如被马踢到,脏气乱的时候,我们用,天柱,大杼,这两个穴道合用的时候,就可 平五脏气乱。脉乱跳表示病人很慌,用天柱大杼。所以天柱大杼可平五脏气乱,肩井可活血 化瘀,去胸腔的瘀血。这是一般的针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