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效果如何?-火针治疗癫痫最佳方法
邵经明的主要成就
邵经明教授精于针术,工于汤药,临床讲究方精穴简、理明证清、效专力宏,重视中西合璧,四诊同参,针药并用,内外兼治。加之他勤耕不辍,谦虚好学,博古采今,使得他在诊治疾病中师古而不泥,治法自出机杼,独树一帜。邵老在行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诊治资料,闲暇之余反复研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临证经验,尤其研创的“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方面更是独具匠心,疗效非凡,堪称“针界奇迹”。
邵经明教授从30年代起采用针灸治疗哮喘,经过50余年的艰苦探索,反复筛选穴位,不断改进方法,总结出了一整套防治规律,研创出一种收效迅速的治疗方法,该法以肺俞、大椎、风门作为治疗哮喘的主穴,被人们称为“三穴五针一火罐”。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三主穴在哮喘发作期可使肺内气道阻力降低,哮喘即刻得到缓解;缓解期具有调整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哮喘发作,使其远期疗效逐渐得到巩固。通过实验研究,邵老初步证实了哮喘患者存在三大病理环节,即肺通气障碍(肺失宣降)、血液循环障碍(血瘀)及免疫功能缺陷(正虚),而运用该法治疗后能宣通肺气、活血化瘀、显著改善患者体质,因此临床能屡获良效。
除针灸治疗外,邵老对火针和三棱针的应用可谓一绝,外科病、皮肤病,如瘰疬、流痰、腱鞘囊肿等,汤药不及病所者,运用火针或三棱针治疗颇有收效。如火针治疗瘰疬,硬结大者每刺2~3针,小者常1针即可。每周治疗1次,一般针治2~3次可愈。液化成脓不溃破者,每于火针或三棱针后加拔罐,以达脓汁尽出,起罐后,局部用消毒棉球擦拭干净,在疮口处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短期内即可治愈。此外邵经明教授将针刺手法与气功结合,独创“热感手法”治疗冷风顽痹之证,屡收奇效。据临床观察,使用此法后,多数患者可产生热感,或出现于局部,或循经感传,或热及全身,甚至出汗。一患者下肢冰冷经多方诊治不得效,邵老运用“热感手法”两次针穴,患者下肢温度即恢复正常。邵经明教授针法之独特,疗效之显著在病人中广泛流传,一位记者曾目睹后感于针效之奇,于1995年在《河南日报》第5版头条刊登邵经明教授巨幅工作照,并题名“杏林高手,老当益壮”。
邵老临证或用针、或用灸、或用药、或针药并用,广开治路,不拘一法。他不仅针灸取穴精当,效专力宏,而且处方用药精简,疗效著胜,在治疗哮喘、肠粘连、急慢性前列腺炎、癫痫、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等疑难大症时,将针、灸、药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很多顽疾都能手到病除。
古法针刺——针灸名家张士杰先生的学术精髓
作者简介
张士杰先生(1931—)是前北京鼓楼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指定的500名老中医之一,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北京中青针灸学会导师常务理事。因擅长单穴 (太溪穴)治疗疑难杂症,被誉为“张太溪”。
张老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兼通文史和方技,张老自幼耳濡目染,在其父亲的指引下,潜心攻读了《老子》《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于1958年通过国家鉴定考核取得医师资格。经过数十年临证实践,张老已成为一名享誉京城的老中医。张老临证之余,精心研究理论,著书立说,著有《古法针刺举隅》《古法针刺灵方治验》等书,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张老曾先后赴印尼、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工作和讲学,曾获得韩国针灸学会主席颁发的奖章,增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张老提倡古法针刺,以取穴少、施术时间短、不留针、痛苦小、疗效好为特点,特别是临证擅长援物比类用古法针刺太溪穴治疗内、外、妇、儿、骨、男性、皮肤科等100多种病症。
笔者随师学习期间,亲历了众多患者康复的过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诊断 一 四诊合参,援物比类
张老主张古法针刺,认为援物比类是《内经》治疗疾病的大法。“援物”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所辨的证候;“比类”即将证予以归纳、综合,亦即分析而后综合以求病本。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体现在诊断上即四诊合参,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以达到“治病必求于本”、“治之极于一”的目的。张老每每将四诊运用得出神入化。
例 1:2009 年 6 月 8 日,一个 6 岁半的小男孩蹦蹦跳跳进入诊室,家长还未叙述病情,张老一眼就看出孩子的大脑有问题,于是询问孩子妈妈有无相关遗传病、怀孕期间是否照过 X 线片、吃过什么药、有无太大的情绪波动、孩子出生时是否正常等等,孩子母亲的回答印证了张老师的判断,这个孩子患的是轻度脑瘫。张老在孩子一进门就进行观察,之后在自然而然的对话中详细询问。
他教导学生,在诊断时要“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这是因为人之五色,皆见于目,故上工睹其色,必察其目,知其正气之散复。又必一其形,听其动静,凡尺之小大缓急滑涩,无不知之。
张老在望诊与问诊之后常常结合切脉,认为切脉是中医最为根本的诊断方法,不可被患者的主诉所迷惑,因为患者所说的症状并不一定是疾病的本质,有可能症状与脉象相反,必须亲自切脉,方可下结论,要“ 理色脉而能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吋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这是张老宗《灵枢 · 九针十二原》所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及《类经》所云:“病之虚实,不易识也,必察于脉,乃可知之。故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察知重轻,方可施治,否则未有不误而者矣”之心得。
例 2:2009 年 4 月 26 日,一名捷克籍患者就诊,该患者患胃病曾多国求治无效,到中国慕名求诊于张老。他不会中文,随行的翻译亦不得要领,张老无法知道他是否做过胃镜或钡餐检査,问诊进行得十分艰难,只好凭切脉及观察舌象等方法,诊断为十二指肠疾患。张老只针刺了双侧足三里,患者胃压痛即缓解,心胸部的不适感也基本消失,可以看出张老诊断之出神入化。
张老认为在诊断中要四诊合参,除了切脉、看体征、测血压,问用药、病史外,还要问二便的吋间及颜色。他让面瘫患者眨眼、睁眼、鼓腮、咧嘴;让偏瘫患者用患臂够口唇、鼻子,一方面察患者病情程度,另一方面也为治疗时作疗效对比而做准备。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诊断时还需要采用特殊方法检测。
例 3: 2009 年 11 月 15 日,一位患有癫痫的 14 岁女孩就诊,张老切脉之后,问抽搐情况,孩子和家长总说不清楚。张老让患者平躺在病床上,在患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掐了一下手腕,患者在突然的惊吓中开始抽搐起来,让人家真实地看到了抽搐的全过程。张老说,癫痫不是每吋每刻都在发病,所以古人治癫痫,要将医生请到家里去,看发病的过程,单靠病人主诉是不行的,而中医却可以激发和诱导病症。
张老以他几十年的娴熟经验,显示了古人诊治的法度:“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张老认为,针灸临床治疗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是难以单凭方脉辨证概括或取代的,应寓援物比类于其中,审视色脉予以分析,再加以综合,使类者比之,以尽格物致知之道,如是则可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做到补泻勿失,用针稀疏,避免“不知比类,足以自乱”的后果。这也决定了张老在治疗方面的神奇特色。
2 治疗 一 遵循古法
张老的治疗原则是: 治法治则,均依于古人 。他的著作《古法针刺举隅》及《古法针刺灵方治验》等书,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治疗应当遵循古法,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2.1 取穴稀疏
在治疗时张老并不是针刺取穴多多益善,而是有理有据地稀疏用针。如前述捷克患者患胃痛,只刺足三里,胃压痛就减轻了,心胸部的难受不适感也消失了。 “针灸取穴贵在精少” 是张老一贯的主张,对病症的分析与综合必须紧密结合病人的病症、体征,以起百病之本,使治之极于一,做到取穴少而精,能一针解决问题的不针第二针。要做到稀而疏之,必须先得其道,即必须在取穴用针之前充分运用多种诊断知识,掌握病本。
张老之所以能够援物比类、用针稀疏在于他的博学多闻和针道渊深,在于他能够将疾病的表象归于一,因而才会把 太溪、腕骨、昆仑 等穴的主治或功效发挥到极致。药多中毒、针多伤人,古法针刺宗旨是取穴少而精,如华佗每次不过二三针,都有神效。但现在一些医者在临证时针刺无用穴者比比皆是,而一些患者也是少一针也不行,可见不通古法,则天下病患之大不幸也。
2.2 独钟太溪
用穴独钟太溪正是张老多年援物比类古法针刺的体现。张老治病,几乎每个患者必取太溪,故世人称张老为“张太溪”。张老应用太溪治疗诸病缘于他援物比类的诊治原则。
《灵枢 · 九针十二原》载:“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指出十二原穴的重要性,太溪为肾经原穴。人的肾脏中藏有元阴和元阳,是人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源于肾,故肾为先天之本,而且人体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都和肾相关,肾之既病,酉病皆生。
《针灸人成》“太溪,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太溪脉主诸病,有此脉则生,无此脉则,张老诊脉也总是诊太溪脉。在太溪脉、太溪穴及肾经等相关关系的理论指导之下,张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大胆选取肾经之原穴太溪为突破点,仅用太溪穴或佐以肾经结穴廉泉穴或少数气穴,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究其原因,可能正如黄龙祥先生所言, 针灸临床大家往往倾毕生精力于少数几个或几十个穴位,对它们的进针路径、针感反应与作用规律了如指掌,这样就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
2.3 气调而止,间日一刺
在针刺强度上张老主张应以“气调而止”为度,在治疗频次上主张“间日一刺”。这是张老遵循古法针刺在针刺强度及疗程安排上的特点。
大多数患者都认为针刺强度越大、留针时间越长、治疗间隔越密则治疗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传统针刺并非如此。关于留针的问题,张老说针刺要记住 16 个字:“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故留针问题值得反思,若气不至,候气可留,气来了,就没有必要了,否则就影响施术的吋间。张老认为“ 气止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灵枢 · 刺节真邪》“有衔之类,在于调气”及《灵枢 · 终始》有“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声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气血不行”,说明针刺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气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阴阳平衡,从而能达到气血调和的目的。
如何把握“气调而止”的效果呢?“调”的效果是可见的,《灵枢》记载:“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如风吹浮云去,青天明口现。“调”的效应在医者手下是有感觉的,《标幽赋》云:“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医者若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不易获得的。张老认为针刺是否得气或得气之迟速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气血状况是针刺气至与否的重要条件 。如阴阳平和之人,其气血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快);多阴少阳之人,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此外,四时的阴晴晦明之变化,也影响气至之迟速、强弱,甚至有无,故强调针刺时须法天则地。
张老针刺主张“ 间日一刺 ”,即针刺疗程中隔一日治疗 1 次,在传统医籍中多有记载,如《灵枢 · 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针灸甲乙经》曰:“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调其虚实 …… 身体小痛,刺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灵枢 · 四时》曰:“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素问 · 缪刺论》云:“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古法如此,但常有病人要求每天针刺,张老即解释说他用的是古法针刺,是间曰一刺,守一勿失,因为有些病针刺后第 2 天是正邪相争阶段,第 3 天再刺效果会更好。
古法针刺是一种至高的治疗境界,一般医生很难达到,要求医者对古法烂熟于心,也要求医者应有医治水平的自信,还要求患者的认同和配合。但一般情况下,患者往往有病乱投医,各种方法同时用上,甚至要求一日几刺,否则就认为饯白掏了;医生也迎合这种认识,尽量多刺,而有的医生针刺也动辄 10 针 20 针甚至更多,想面面俱到,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古法相差万里,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3 理论 一 杂合众学,思想独特
张老既是一位名医同时也是一位文史人儒。他不但对医籍《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烂熟于心,而且对《周易》《老子》孔盂诸子等文史领域也多有研究。张老常常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此之谓也”。所以他杂合众学,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3.1 杂合众学,满腹经纶
张老对传统医学典籍文献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在诊断和治疗中,每每引经据典,以古论今。如诊断一位面瘫患者时,张老说此病为经筋病,“经筋之病,有热则筋弛纵缓不收,寒则反折筋急”(《针灸甲乙经》卷二)。一位患者睡眠不好且总咳嗽,张老说该病表在肺,根在肾,原因是肺根于肾,金水相生。用脑伤肾,脑为髓之海,肾的过度消耗,影响了肺的功能,而且肾水不足,肝木不得滋养,故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在针刺时又说针刺手法为“徐出徐入,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 《灵枢 · 五乱》)。张老随口而出的引证都是那么自然,又都是那么贴切。
对儒家、道家思想,张老也是经纶满腹,出口即引经据典,所说有凭。如张老在讲“东方甲乙木”时提到天干“甲乙”,认为除了表次序外,两字的本义均与“生长”有关,査阅《说文解字》《史记》等,“甲”“乙”本义均指草木初生之象,《史记》 :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说文解字》:“乙象草木冤曲而也,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张老对这些字的理解正是在他深厚学识积累上的自然薄发。
张老不但对经史熟悉,对《老子》学说也十分精通,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他的医学思想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能够最大程度上确切地理解经典,这种独特的治学方法,值得后学学习。张老儒医道兼通,在 5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遵循《老子》《黄帝内经》等著述,运用阴阳离合、开阖枢等理论,结合临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方向。
3.2 针药并行,因人制宜
张老认为作为医家治病,应当 诊断、针刺、方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张老诊断上四诊合参,援物比类;治疗上依据古法,以针为主,也根据只体情况配合中药。如一患者鼻塞、声重、有黄痰、舌暗红,处方汤药如下:银花 30g 、连翘 15g 、桑白皮 10g 、栝蒌 15g 、杏仁泥 10g 、前胡 10g 、竹叶 6g 、竹茹 6g 、法半夏 10g 、枇杷叶 10g 。患者诉她的 5 岁男孩与她症状相同,可否同吃。张老又处方如下:银花 6g 、竹叶 3 g 、牛蒡子 3g 、桔梗 3g 、淡豆豉 3g 、桑白皮 3g 、前胡 3g 、冬花 3g 、枇杷叶 3g 。大人小孩同样的症状,但张老处方有异,除了药味不同之外,药量上也有较大差异,说明张老在用药时因人制宜,同病不同方,他对中药中君臣佐使配伍的绝妙之处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3.3 法于阴阳,合于数术
张老的学术思想独特,还在于他“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理念。总有患者问治疗后有什么忌口,张老的观念是“ 想吃就吃,不想吃的就别吃,吃了不难受就行,要法于自然 ”,这是张老常常告诉患者的“医嘱”。
一个 18 岁的姑娘问针灸可否减肥,张老反对刻意减肥,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该肥就肥,该瘦就瘦,只要脾胃健,运化好,多余的东西就下去了,想吃就吃,别吃过头就行。 女子 14 岁至 35 岁绝对不能减肥,在这个阶段减肥犯中医之大忌, 因为本来是盛壮之年,妇女任冲之脉盛大,肾气充盈,筋骨坚强,这是自然本来如此,如果违背自然,强行减肥,则祸患无穷,现在好多女子病,可能都与在不适当的年龄里减肥有关。如果 35 岁之后形体肥胖,可适当减肥,但也是合于自然之道地减肥。
其实在张老的日常生活中,也无不贯穿着一个“ 道法自然 ”的理念,没有强制,没有刻意,都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之道,都是如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张老也会抽烟、喝酒、吃肉,但都不过,是法乎他自己的自然之性。
4 教学 —— 严格认真
能成为张老的学生,是一种福气,跟随张老临诊学习更是难得的福祉。张老对跟他学习的学生是有要求的,他不止一次地援引经典说明他选择学生的标准,即《灵枢 · 官能》所说的“ 不得其人,其功勿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 ”。张老在临床带教中有他独具的特色。
4.1 当头棒喝、严厉无情
张老带教十分严厉,他说:“不讽刺不挖苦出不了人才,现代社会讲民主,不让打人了,要不然就准备一个竿子”。虽是玩笑之语,但其中有张老对学生的态度。如张老要求学生为睛明穴、通里穴消毒,学生有些犹豫,张老批评对穴位熟悉不够,认为学生如果在诊断或治疗方面犯了错误尚可原谅,而对基础知识不熟悉,是低级错误,令他很生气,要做到 365 个穴闭着眼都摸得着才行。
有一 5 岁小孩小脑发育严重受损,扎针吋需要助手按住才行,有位学生只按住了两手,张老严厉地批评,说要按住枢纽,按住肘和膝就行,按手脚很危险。因小孩子一动,轻则脱臼,重则骨折。并强调给小孩扎针,取穴要快而准,要当机立断,干脆利落,不可拖拖拉拉。语气之严肃,态度之坚决,令人望而顿生敬畏之情。
4.2 愤悱启发、循循善诱
当教育界人力提倡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张老已经将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贯常的手段落实在具体的临床带教中。孔子曾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即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进行启示,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时进行提示启发。每每碰到一种特殊的病例或是典型的疾病时,张老总是先问学生“这是什么病”“为什么要这样诊断”“为什么要从肾论治”等等,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自己先寻求答案,在学生“愤愤然”“悱悱然”的时候,给予启发。
如一患者腰痛,说是扭伤了,治疗前让他平躺抬起双腿,但无法同时抬起,针刺左侧太溪穴之后,患者即可抬起双腿。张老问学生为什么,一学生说“腰为肾之府”,张老又问府是什么,学生立刻拿出微型电脑査词典,有“幕府”“首府”,说是“聚积之意”,张老进一步解释,腰为肾气聚积的地方,由聚积而引申为重要之地、关键之地、核心之地。太溪穴为肾经之原穴,是肾气聚之地,刺该穴之后肾气被激发,故能立刻抬起双腿。
学生问及补泻问题,张老说: 针刺时,轻而徐入,本身就是补,进针猛本身就是泻,扎针尽量别用泻法,如阳亢之人,不用泻阳,可以用补阴的方法,使阴阳平衡,火针、放血都是泻法,而毫针则主要是用来调气的 。在辨证和诊断时,张老教导学生要举一反三,不要只听患者诉说即下结论,要注意有时候脉与症反。总之,张老是在不断的启发中让学生深刻领会,并完全掌握。
4.3 殷勤嘱咐、语重心长
张老不止一次强调要多读书,要多记,要提高自己,必须得看书,结合临床看书 。张老开出了读书书目及学习步骤和方法,要求学生先读《灵枢》再读《素问》,《素问》中有一些篇章是用来解《灵枢》的。还要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应当读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比如《周易》《老子》等。张老说要想精通古法,青年学生就得补课,强调要读《内经》,就是为了少出偏颇。张老强调,读书好像是耽误了临床,但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是事半功倍之举。
张老不但要求学生在知识上作充分的储备,在医德修养上也有较高的标准。 张老教给学生的,除了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以平常的行为给学生树立典范,为“如何为人,如何为医”提供了很好的座标。张老鼓励学生要青出于蓝胜于蓝。一患者左手屈拘难伸,张老用力弹他的指甲盖,其左手立即就全伸开了。学生们目睹了张老“弹指神功”,张老说弹指要领:弹指时要迅猛,即快又狠,如果没有达到效果,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能力不到,即功力不足;二是方法不能,即技巧不足。能力和方法都需要多学多练,行医不能有虚假要以立竿见影的疗效来说明,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诚信问题。
张老说:“ 所谓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掌握最核心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医术上的提高和医德上的升华 ”。张老语重心长的教导,在每一学生的心里都激起永久的波澜,永远指导着学生。
5 医德 —— 精诚人医
医生是个神圣而又令世人仰慕的职业。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并非易事,能成为饮誉杏林的名医更是难上加难。而张老却为国内外许多人所知晓,在国内国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不但源自于他精湛的医术,更源自于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洁身自好的道德准则、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和淡泊人生的价值观念。
张老一贯的主张和从医理念是治病救人,减轻患者负担,让患者少花饯看好病, 这让人想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中所描述的精诚大医。张老具备了“精”,即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亦具备了“诚”,即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2009 年 12 月 9 日,一德国患者就诊,小便频,半小时上 4 次卫生间,且行走不便,张老正准备针刺时,患者又急切要求小便,万分火急,张老允许患者在他的洗手盆里解决。张老说无论中医西医,都要讲医德,他已经是十分为难了,不可再让他尿裤子更为难。针毕,效果立竿见影,患者飞吻示谢。张老用显著的疗效征服了外国友人,他说“我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张老的医德医风和民族精神可见一斑。
总之,张老治病,理据《灵枢》《素问》,治本原始,非唯效神,明经彻理,一个“ 古法针刺 ”是他所有特点的总和。无论诊断、治疗,还是带教和医德,都是古法中一个大医的具行,他以“上工”要求自己的医术,又以“大医”提升他的人格,展示给众人的是出神入化的疗效和精诚无畏的大医。
鬼门十三针与追魂针
鬼门十三针在古代属于禁针。它是专门用于惩治邪病,特别是乍尸,人复活的。因涉及因果,非大功德者不可轻用。据说古代得道高人一般也只用十二针。
鬼门十三针和追魂针都是用来治邪病的,但针对的病症是有很大区别的。据多年实践应用效果来看,两种针法又是互有补益,相得益彰的。这跟“附体症”和“失魂症”虽说都是邪病,难以完全区分开来,但又有侧重点不同一样。所以我们在应用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可执一。
现实中,有人患无名之病,症状百怪,无奇不有。医生束手无策。此乃“邪病”。
“邪病”一般来说可分成“附体症”和“失魂症”两种。
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也是分阴阳二性的,即肉体和灵魂两部分。人后,属阳性的肉身已经亡,但阴性的灵魂却不会消失,它存在于阴性世界中。一个活着的人,如果正行衰运,阳不胜阴,当他进入一个阴气浓厚的场境,或者冲撞了它,它就会附着你的身体,控制或主宰你的灵魂,利用你的嘴巴和手足,为它说话或做事。这就是所谓的“中邪”、“附体”。致使某人怪病缠身,神志不清,以致于打针吃药无济于事。
所谓“失魂症”就是人的元神(灵魂)出体后的一种怪病。一般表现为腿脚酸软,浑身乏力,没有精神,直至卧床不起,甚至亡。往往会被误诊成中气不足或气血两亏、伤风感冒。但严重者医院又查不出究竟是什么疾病。
诊断外邪和癫痫方法:
用大拇指与二拇指掐住患者中指根部一节的两侧[如中医问脉那样]如果跳动感很强,就是有外邪在作怪,如果无此征兆,则是属于癫痫病。
如何断定是“失魂症”:
大家都知道“鬼门十三针”判断附体症是以鬼穴为凭的。但失魂症是以前额和耳背上之青筋(静脉血管)的形状为准。正常人的前额有青筋,但不会开叉,是看不到多叉的毛细血管的,但患失魂症之人前额一定会出现多条非常明显的叉纹,而且耳背上亦会出现青黑色的青筋。起初耳背上的青筋不会很大,但随着时间上的推移,青筋会变长变粗。一旦超过耳弦边,定会卧床不起,很难医治了。
鬼门十三针医学临床应用:
1、癫证{精神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沉默寡言,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哭笑无常,不知污洁,胡思乱想,不思饮食,疑神疑鬼等。
2、狂证{精神病}:性情焦躁,入夜难眠,不避亲疏,打人毁物,倍增体力,骂声不断等。
3、耳聋:平时听力正常,不明原因突然耳不闻声。{该称为癔病性耳聋}。
4、瘫痪:不明原因突然人瘫痪不起。{该称为癔病性瘫痪}。
5、癫痫:{羊角风}。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声如羊叫。醒如常人等。
6、还有其它突发病,也就是说,西医检测没有任何气质上病变的疾病的一切神志病。
若有外邪先劝说:
比如你可以说,你是哪方的神仙?哪位屈的冤鬼,有什么要求你跟我说。我都能办到,你或要吃或要喝。是要猪头还是要烧鸡,要是缺钱花,可以给你焚化纸钱,总之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如果经你的再三劝说对方却不理不采,那就要动硬的了,拿出银针来恐赫它
如果恐赫还不服,那就要采取针刺的方法惩治它。
如何施针:
一般用3号手工缝纫针或毫针。用红线缠住针身,针尖留两毫米。师传口诀:男用三六九,女逢一四七;针行青筋上,男单女定双。症重可多下,岂能少过七;针针不见血,病已入膏肓;轻重凭君使,九重上云霄;病轻一次耳,再重不过三;技法阴阳合,独步逍遥哉。
鬼门十三针其穴名{十三鬼穴}:
一针人中是[鬼宫];二针[鬼信]是少商;三针[鬼垒]隐白"藏';四针大陵是[鬼心];五针鬼路'延'[申脉];六针风府[鬼枕]"上';七针颊车'躺'[鬼床];八针承浆[鬼市]'逛';九针[鬼窟]在劳宫;十针上星[鬼堂]'讲';十一海底把[鬼藏];十二[鬼腿]'踢'曲池;十三涌泉[鬼封]上。[神志,癔病用此法,保证安全又健康]。
扎针口诀:《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下。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夹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方宜退针。
针法:
常用针有毫针,三棱镇针和皮肤针,其中最常用的是毫针
针扎上后,先要采取轻刺激的方法,边扎针边恐赫它;你服不服?如果对方说服了那就讲条件,按它的要求去办,如果不服,那就要采取强刺激的方法,进深针或大弧度捻转,或用里提插或者进针后手持针柄作震颤动作等,在通常情况下只要少商一针就管用,也可以在十三针中任选二至三针,强调的是不要把事情做绝了,以避免后患[舌底,会阴,人中]这三个尽量不用,因为用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穴位,都能把对方封住,治于地,如不用此三穴,其他的穴位都可以制服它,并能放走它。
即或它已经被你制服,并且走了,也要以理相待,仍要还愿焚化纸钱。在你为患者治病时,最好是戴上一道护身符,以防自己遭灾惹祸。
《鬼门十三针歌诀》
一针人中二少商
三针隐白四陵良
五针申脉六风府
七针颊车八承浆
九针劳宫十上星
十一曲池火针强
十二会阴不用忙
十三舌底在中央
各穴位子及针刺手法:
1.人中穴;位于鼻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针法:斜刺从下向上刺入3-5分;
2.少商穴;属手少阴心经。位于手拇指未节外侧,距指甲0.1寸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3.隐白穴:属足太阴腺经。位于足趾内侧,指甲角一分许取穴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4.大陵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与侧腕屈肌腱之间。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5.申脉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位于足外侧部外直下方凹陷中。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6.风府穴:别名舌本,鬼枕。鬼穴。曹溪。属督脉。位于颈部,当后正中发际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针法:从外想内直刺;
7.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颊部,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上下齿用力咬紧时嚼肌隆起处。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8.承浆穴:别名天池,鬼市,垂浆。属任脉,位于面部,当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针法:从外向内直刺;
9.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掌心,当2,3,掌骨,握拳曲指时中指尖处
针法:直刺3-5分;
10.上星穴:别名鬼堂,明堂。神堂,属督脉,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针法:直刺1-4寸,可透少海[曲池对侧];
11.会阴穴:别名屏翳,海底,下极。属任脉,位于会,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联合与肛门来连线的中点
针法:从下向上直刺,要刺出血。
具体操作:治疗癫狂病,针刺13个穴必须认清。
首先针刺鬼官穴(即人中穴),其次针刺鬼信穴(即少商穴)。以下把13个穴的位置叙述一遍。男子先针左边穴,女子先针右边穴。
一针人中鬼官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第一针刺叫鬼宫的穴也就是人中穴,用透针法从左边进针,右边出针。第二穴叫鬼信穴,在手大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即少商穴,针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日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
第三针刺叫鬼垒的穴,穴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即隐白穴,针刺深度为二分。第四针刺叫鬼心的穴,穴位在腕部掌横纹的中点,即大陵穴,针刺深度为五分。
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为鬼枕。
第五针刺叫鬼路的穴,即申脉穴(位置在足外踝直下方的凹陷中),用火针针刺三下。第六针刺鬼枕穴,即风府穴,穴位在大椎穴的上边,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日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第七针刺叫鬼床的穴,即颊车穴,穴位在耳垂下,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用温针法刺。第八针刺鬼市穴即承浆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针法为透针(从左透右)。
九针间使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第九针刺叫鬼窟的穴,即间使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第十针刺叫鬼堂的穴,即上星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l寸)。第十一穴叫鬼藏,男子即会阴穴(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子为处,用灸三壮法。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第十二针刺叫鬼臣的穴,即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用火针刺。第十三针刺叫鬼封的穴,穴在舌下舌系带处,名舌缝。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猖狂恶鬼走无踪。
如果穴位在手足上,双侧都要针刺,如果只是单穴(如人中、承浆、舌缝、会阴),就用透针法。这是先师治疗癫狂病的真正妙诀。
注意:
通达因果的人知道的:癔病(或者说无形生命附体)之类的病症,一定是有因果的,该患者能有今天的症状必有原因的,一定是曾谋过附体者的性命或存在其它对不住该无形众生的事实。作为医者,一定首先是个遵循尊重宇宙天地间自然法则的人,了知无形生命的苦处与附体的原因,如果有能力可对怨仇两家进行协调和解化解孽缘为善缘,而不是盲目偏向患者(只因患者是有形生者,另一生命为无形众生)一方施行鬼门十三针。通常无形生命的状态是极其痛苦无安身之地的才寻仇附体的,医者应告知劝导患者尽人道超度他(或者以此方式偿还自己的业债)。另外,大家可在现实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总结,经常施用鬼门十三针的医生通常结果不太好,比如没有后代。这在因果层面也说明了强行干涉因果的不对。作为医者,一定不要只片面的看到生者当下的痛苦,也应体悟报冤者的痛苦,保持中立的进行调节(如果有此能力的话),如不能调节,万万不可强行用针法逼迫无形众生,更不能将其至于地。医者,仁心啊。只是单纯施行鬼门十三针,而不问来由,不了知因果,对患者、无形众生及医者都是不利的。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可观察到,作为医者,不可不知。
鬼门十三针在古代就属于禁针,因涉及因果,非大功德者不可轻用。如涉及直系血亲等关系,愿自承因果,也要以协调和解化为主,如实在无法化解只能用强,最好不留后患!12针封住后,请人在患者周围方圆百米内仔细搜寻,希望能找到熟睡无法唤醒的动物,或者患者患病前很突兀出现的物品,一般都是些旧衣物,旧家具等日用品,然后以此进行威胁,顺便试探其反应,如能确定其本体,如果是动物,最好请杀气重的人,如屠夫或在战场上杀过人的军人等。。。动手杀掉动物,然后用火把尸体烧掉,物品则直接用火烧。再针舌底。施术者易损阳寿或断子绝孙,需慎重再慎重!?
鬼门十三针和追魂针,虽说要有修持,功力越深越好。但有时有人异地求测,我们如何判定求测者是否有邪病,又如何诊治呢?我们可用一些预测术来判定症候,然后用辟邪药物和临时教别人施针即可。《神农本草经》里面对一些药物有记载:天麻“杀百精,老物殃鬼”;朱砂“杨精神安魂魄,杀精魅驱恶鬼”;麝香“杀鬼精物”;琥珀“杀精鬼邪气”;雄黄“杀精物恶鬼邪气”;昌蒲“开心窍,不迷惑,益心智”……凡温热、辛辣、芳香、升发、光明之物均属阳,以上等等药物都具备了这些属性,阳能胜阴,所以内服就能驱杀附于人体内的邪气,佩戴就能避免邪气的干扰。
鬼门十三针和追魂针都是用来治邪病的,但针对的病症是有很大区别的。据师传和笔者本人多年实践应用效果来看,两种针法又是互有补益,相得益彰的。这跟“附体症”和“失魂症”虽说都是邪病,难以完全区分开来,但又有侧重点不同一样。所以我们在应用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可执一。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