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法针灸-飞针治疗癫痫
描写小孩的散文
孩子是一个充满童趣,快乐的词语,大家阅读过关于孩子的作品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描写小孩的散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孩子,你是我幸福的全部1刚打工回来那几天,看到我的丫旦儿气色很差。怪不得我的老妈每次在电视里看到有关报道留守儿童的节目时,总在抹眼泪,怪我把她的心头肉放在家里无人看管。这个傻孩子学习太用功了,从来不知道偷懒,长期的睡眠不足加上学习压力过大,她会时有心律失常。我吓坏了,给她请了假去唐都医院检查。那是我最信任的医院,那个医院曾救了老公的命。我带了户口薄医保卡,做好了接受一切检查后果的准备。如果真有什么病需要治疗,我会卖掉全部房产换取她的健康。没有任何财物会比我的丫旦儿更宝贝的了。
到了诊室,医生简单的询问并听了心脏跳动的频率后说孩子没事,责怪我们太望女成凤了,孩子太过疲劳,精神压力过大,只要给孩子减压,保证睡眠再增加营养,很快就恢复正常了。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吃药都是没有意义的。我和老公还是不放心,要给孩子进一步检查,于是大夫给丫旦儿开了心脏彩超的检查单。上午排队做了心脏彩超的检查,检查完已到了下班的时间。于是我们去外面吃了午饭然后在彩超室门外等待上班取检查结果。
我心里一直在想孩子没事没事。可我还是紧张。有许多等待的坐位是空的。我还是一直在彩超室的门口站着。等待大厅里许多人。有的在座位上坐着,有的来回走着,也有的低声说着话。突然“哐,哐哐”的声音打破了这种沉静。我循声望去,一个在座位上的男人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应该是癫痫发作。他的头不停地在铁座椅上撞击着。我急着过去扶他,没看到面前的座椅,重重地摔倒。膝盖碰在地板上尖锐地疼痛着。我迅速地从地上爬起来,跑过去把那个男人的头移开了座位的铁质靠背。和我一起手忙脚乱地照顾这个男人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我的老公。老公小跑着去急诊科去找大夫。不一会大夫来了,问有没有家属。这时从人群里出来个女人走了过来。医生问了她好多关于病人的情况,她竟一问三不知。把病人扶上了轮椅,看着他和医生一起进了电梯,我便长舒了一口气,同时膝盖的疼痛正在阵阵加剧。
我的所有注意力又集中在我丫旦儿的检查报告上了。我焦急地等待着。环境气温并不高,我感觉我浑身正在渗出一层细细的汗。
终于等到了检查报告,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看,各项指标完全正常。我不由欣喜,不过还是不太放心,拿给医生看。医生也说孩子的心脏完全正常,只是要在生活方面好好调理。
医生的一句话,把我从多日的担忧中解救出来。从医院出来,外面阳光是那么温暖,空气是那么香甜,虽然是冬天,我却感到了春天的芬芳和绚丽。我们一家三口在霸河边拍照玩耍,笑声在霸河宽阔的水面上回荡着。天高云淡,世界这般美好!虽然丫旦儿看起来还有些孱弱,但是只要她的老妈在身边照顾她,她很快就会好的。
回家的途中,接到了朋友的电话。心里好温暖。我好幸福!
朋友说,你这么善良,你的丫旦儿当然会没事了。如果一直善良做个好人能让上天庇佑我的亲人我爱的人一生健康平安,我愿永远做个快乐的好人!也许我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会尽我微小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多一缕爱的光芒!
我知道你也是个孩子2我披着冬夜浓重的暮色,抖落满天星辰。我知道你也是个孩子,爱数天上的星星; 我越过冬夜里的风刀霜剑,悬挂起一弯明月。
我知道你也是个孩子,梦寐着一盏心灯; 我疾驰在寒梅飞雪之中,飞针走线编织一件蓝孔雀羽绒,我知道你也是个孩子,那双娇嫩的小手已冻得通红。
为谁送来了东方微微紫气,那时还冰封大地; ? 为谁吹皱了一池春水,那时还春寒料峭; ? 为谁舞动了山涧青岚,那时还拂晓未明;
为谁萌动了满树桃花,那时蕾正绿叶鹅黄; ? 为谁洒了一窗月华,那时星汉灿烂夜未央; ? 为谁斟了一杯香茗,那时只有月影与你品尝。
为了谁,竟如此动人心肠!
逃学的孩子3在北师大论坛认识了一个高一的孩子六子。上午在网上碰见他。磨蹭半天,六子冒出一句话,说姐我逃学来着,不想读书了。
吓一跳。我还以为他是一挺乖的学生呢。我仗着自己打字比他快,在混帐高中受折腾时间比他长,威逼利诱连哄带骗终于把他哄回学校去。
可怜的孩子。好好熬着吧。再过两年,到了大学,大姐再教你肆无忌惮地逃。
昨天应邀去菁坨家吃饭。实在是不饿。三个分好饭后,她又不放心,再扒拉一托给我。晚上回去。凌晨。正迷糊着,就饿醒来。
满世界找东西吃。翻出所有库存。暑片。鸡蛋饼。花生。葡萄。啊哦,客厅里还有开了瓶的红酒。开灯。奋不顾身地狂吃。
小鹿听到我在房间里撕包装袋,吃东西,急得直跳。只好放它进来,一起吃。粘着我半天,两个都完成任务后,天都快亮了。
睡。早上起来。打开阳台门,小鹿一脸迷糊地啾着我。下巴上还残留着饼干屑。它伸出舌头向上一舔,再一舔。饼干屑还在。笑我了。可怜的孩子,舌头好像天生只能往上卷,不会往下。
拿纸出来准备给它擦掉,小兔崽子一看到纸就跟吃了样,冲上来抢。扔给它,让它自个儿玩去。做好事,总是以为我要和它抢东西。
给小鹿准备早餐。昨天去小精灵带了狗粮回来。狗粮比人粮还要贵好几倍。上帝对人可真不厚道。
星期五。又快到周末了。娟说星期天来长沙。老鼠许诺四陪,我也正好跟着沾点光。就是好啊就是好。
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4无论光阴之外,或光阴之里,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它牵着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带给我们欢欣喜悦,也带给我们逼仄疼痛。
1
打开衣柜,着实吃了一惊。不知什么时候,衣服基本都变成深色系了,以一片肃穆寡欲为主,即便带点颜色,也是偏向暗沉的浊色。
以前的我,从来不是那种简素派,衣服颜色要多明亮有多明亮。鲜艳的红,扎眼的黄,翠翠的绿,俏俏的粉,穿在身上,张扬极了。
可不知什么时候,慢慢恋上了素色。每次买衣服,似乎唯有灰色,黑色,藏蓝才入得了我的眼。或棉或麻的质地,朴素,低调,内敛中带着一份厚重的力量。
我喜欢这种感觉,像保存了好多年的酒,慢慢品,才品得出它醇香的味道。
这应该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
口味也是一样。
以前最喜味道强烈的饮料,芬达,可乐,雪碧。咕咚咕咚喝下,一片酣畅淋漓,痛快不已。如今,最爱喝的都是很淡的东西,白开水,绿茶,花茶,白茶。随着一股淡淡的甜或苦入口,觉得日子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走过去了,很美,很好。
淡中得味,这是岁月所赐。
2
有些女人带着热烘烘的,腻歪的气息,粗鄙乏味;有些女人像A4纸,素白的规范,说不出哪好,又说不出哪不好;有些女人带着自命的清高劲,认为周围人都比她矮一截,大家都得围着她转,跟着她走。还有些女人除了钱一无所有,生活中只有花钱一件事 – 买衣服,做美容,用名牌,一掷千金,可是仍然空虚,寂寞,无聊。
我喜欢植物般的女子,岁月绵长中凝透出贞静的气息。爱花爱草,爱原汁原味的生活。姿态里不张不扬,眉眼间自行清明。
闺蜜敏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像朵朴素的小花,有着明确的生长姿势,不大众,不随波逐流,也不过于小众,不落落寡欢。
每次去北京,喜欢找她待会儿。饱满的贞静,不浮,不躁,不腻。娴静淡然地坐在那里,有着惊天动地的静气。
我喜欢看她说话,她一说话的认真模样,像婴孩,干净,纯真。她笑起来也好看,有一种朴素的明媚,她沉静时又如静影沉璧, 可是最打动我的还是每个刹那,一颦一笑,全是清静与自然。
她喜欢花草,看她家阳台里的那些花花草草,茂盛动人地生长在各类坛坛罐罐中,全是生命的喜悦。她也自己扦插或移植,看着它们活下来,一天天长出嫩芽,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她喜欢画画,喜欢收集小物件,喜欢日常的琐琐碎碎,动人地温暖着活着。
是日,她旅行回来,邮寄给我一个在旅行中选的小本子。精巧的做工,超棒的纸质,只看一样,就深深的喜欢上了。我告诉她,我最喜欢里面书签里的那个古铜色的小坠子。她大呼,这也是她的最爱。
是的,同类,连嗅觉都一样,爱花草,爱生活。
生活很美,我们不能丢了它。
3
喜欢慢慢地过日子, 把日子过成诗。仿佛与世隔绝,但分明又感觉到内在的力量,饱满,生动,丰盈。
清丽的晨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热了牛奶,煮了鸡蛋,与家人一起慢慢地吃着聊着,心里充满了喜悦。
和了玉米面,放点糖,加点葡萄干,在锅里烙着,旁边的宝贝坐在灶台上,和我一起聊着,欢快着,看着玉米饼慢慢烙上了一层诱人的.金黄,这是我的柴米油盐。
经常一边洗碗,一边听歌,以前喜欢听古典音乐,轻缓的流行歌曲,现在也喜欢听崔健的摇滚,荒凉,沧桑,有时候听一首歌会想起一段光阴来。
越来越少聊天,有时宁愿沉默,或选择阅读。阅读也变得挑剔,一本书,入手,翻阅两页便知气息。朋友也一样,杂杂碎碎,闲谈是非的聊天内容甚觉乏味,空洞。
可是却要命地喜欢跟走进心的朋友拉家常。不多,三五知己。他们都是些与自己一起走过青葱岁月,走过悠悠时光的红颜,蓝颜。
我们看着对方从青涩到厚重。
如我了解他们一样,他们知道我的好,我的不好,我的坚强,我的软弱,我的快乐,我的落寞。
我们喜欢看着对方认认真真过生活的样子。我们开始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那些不必要的人,东西会毫不犹豫地从精神硬盘中清除。
我们相互温暖着,深情地活着,一步一步地走在时光里。
我们一起把自己活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
4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波澜不惊,小桥流水。
喜欢睁开眼看到身边有老公和孩子,睡眼惺忪中享受他们甜蜜一吻。喜欢在晨光中开始自己琐碎的一天,上班时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做好,回到家和家人一起在欢乐中柴米油盐。
喜欢在闲散的时候,读着欢喜的书,写着散淡的字。
喜欢在岁月绵长中历练自己的刚柔并济,凝练沉着。吃得了苦,担得了雨,也享得了彩虹,始终保持对自然的厚朴之心,从不炫耀自己所有,也不羡慕别人所拥,踏实过好每一天,到老都有赤子之心。
喜欢把光阴与岁月的耐心加进去,把挫折与伤痛加进去,去掉浮躁,保持天真,保持独立的思想,人格,情怀,不攀附,不矫情,不做作,依靠自己的精神强度,不依赖那些空洞无物的外在来装修内心,保持自己的精神图腾。
喜欢生活中的世事打磨,时光里的千锤百炼,喜欢一步一步走在光阴里,一针一线过自己的日子。
5
撮上一点绿茶,放进白瓷杯中,随心随性,守着自己的拙朴淡然,闻着它的余香袅袅,品尝着世间一点点的好,一段段的光阴。
洗净铅华,见了真味,更知人生的茶杯里乾坤最大。
风池穴,7种刺法治病各不同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医严君白教授认为: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严教授对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
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 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
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 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 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
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 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
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 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行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
6.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 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3寸,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 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严教授经验:施针者宜气定神闲,抱元守一,仔细感觉针下气血之流动和患者的反应,深刺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在进针时,要时时与患者沟通,针感过于强烈的,或患者有眩晕、恶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停针。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针刺风池穴不当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两穴多,但也有报道。针刺过深,位置偏斜可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风池穴的安全深度,人体解剖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杨占林《关于风府、哑门、风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 3.82)mm,女性均值(43.88 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 3.6)mm,女性均值(43.19 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但数据只作为参考,临床运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考虑个体差异,对瘦人适当减少进针深度,经验不足者还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时日,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严教授在实践中总结:风池穴的进针方向、深度不同,针感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应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想要验证是否达到治疗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来判断。
头皮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编者: “方氏头皮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因方医师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针”。1976年,考虑到头针,主要只是在头部的“头皮”部分针灸,故又改名头皮针,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等,也方氏将其更名为“陕西头皮针”陕西头皮针的创始人名方云鹏,方氏原本在德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九年制医学院学习,打下降扎实的西医基础,解放初被称为“西安一把刀”。后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开始注意头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1969年下放农村时开始对头皮针(当时叫“头针”)的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广。1976年,考虑到头针的进针部位以头发覆盖的头皮部为主,方氏正式将自己创立的头针治疗体系命名“头皮针”。在头皮针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稍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因其有独到的功效,方氏头皮针理论获得了国家 科技 进步三等奖。
方云鹏简介:
方云鹂,男,河南省淮阳人,生于1909年。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I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先后编著《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书。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BASICI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方氏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病,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深入研究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已著书出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在临床实践之中,方氏发现头部存在着未被经络学说和神经学说包括的穴区。经过数以万计的患者,150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使头皮针穴区不断完善, 共发现7个穴区,21个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射区,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探讨。
1.穴区定位及主治
(1)伏象:其穴区形似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
①头颈部:冠状点前约长3 cm,宽2cm,其中头长、宽均2 cm,颈长宽均1cm。
②上肢:由冠矢点沿冠状缝至蝶顶缝(翼点),其长11cm,其中由冠矢点至伏象肩2 cm,肩至肘3.5cm,肘至腕3.5cm,腕至手指尖2 cm。(左右上肢相同)。
③躯干:由冠矢点至人字缝尖共长1401X1,分为背、腰、臀三 部分。背部长6cm,宽3cm(分上、中、下三部,各占2cm)。腰部长4cm、 宽2 cm(分上下腰各长2cm),臀部长4 cm,宽3cm,分上下臀,各占2cm。
④下肢:由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共长9 cm,分髋、膝、踝三点, 由人字缝尖至髋长1.5cm,髋至膝3 cm,膝至踝3cm,踝至足趾尖1.5cm。
伏象主治: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 痛、偏头痛、耳聋、耳鸣、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脑炎后遗症、脑震荡、神经衰弱、癫痫,失语、植物神经紊乱、偏瘫、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心律紊乱、腰肌劳损、乳腺炎、眩晕证等。
(2)伏脏:是横伏于前发际部位的左右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形图。其头 向额正中线,足向额角,分上、中、下三焦,总长6.5cm。①上焦:包括横膈 以上的胸部内脏、上肢、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共占3 cm。上焦的前2 cm为头 颈部,其宽为发际上1cm,下0.5cm。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发际上2 cm作为一点,再以额前发际正中线旁开1cm,其上3.5cm作为一点,两点连线即伏脏 上肢部位,分为下、上臂及手部,约各占0.5001。上焦之后1001,发际上2 cm, 下0.5cm宽为胸部。②中焦:脐以上膈以下内脏及躯干皮肤感觉,长1.5cm,发际上宽1.5cm,下宽0.5cm。③下焦:脐以下内脏皮肤感觉,、生殖系统,共长2cm。其下焦之前1.5cm,际上1.5cm,际下0.5cm的小腹、臀、髋部。下焦之后0.5cm,际下1 cm为膝至踝部,际下1 cm再向下0.5cm处为足部(左右侧穴区相同)。
伏脏主治:内脏和皮肤异觉疾病,对全身的痛、触、冷、热、麻、痒、紧束 感之类尤为显著。如胃痉挛,胆囊炎,腹泻,痛经,肠绞痛,.月经不调,三叉神 经痛,自汗,心悸,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皮肤褒瘅症,荨麻疹,神经性 皮炎,酒渣鼻,牛皮癣,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3)倒脏、倒象:位于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即中央沟前回和中央沟后回在头皮表面的功能定位区。其主治感觉、运动中枢功能异常疾病。
(4)21个穴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①说话--运动性语言中枢投影区,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育迟缓、舌颤等。②思维--位于左右额骨隆突之间。主治:智力减退、呆滞、癔病、幻听、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共济失调、神志不清、神经官能症、胃溃荡等。③书写--书写中枢投影区,主 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失语、失血症、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 肿等。④记忆--识字和阅读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读症、记忆力减退、头 痛、头晕、耳鸣、心惊、腰酸腿痛、遗精、失眠、头昏头木、浮肿、气短、大脑 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等。⑤信号一信号中枢投影区,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癔病、精神病、理解力减退、健忘性失语、大脑 发育迟缓。⑥运平--运动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语证、末梢神经炎、震 颤性麻痹:脑血管意外、共济失调、指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⑦视觉--视觉中枢投影区,主治:视觉障碍、幻视、视野缺损、视网膜炎、角膜斑翳、青光眼、视神经乳头炎、玻璃体混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眼睑痉挛、头痛、 头昏、头晕、鼻妞。⑧平衡--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偏瘫、眩晕、全身性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巴金森氏综合征、语言障碍等。⑨呼循--呼吸、循环中枢投影区,主治:心肺机能失常引起的咳嗽、气喘、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⑩听觉--听觉中枢投影区,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癫痫、幻听、同侧偏 盲、髙血压、目痛、癔病、腹内胀满等。?嗅味--嗅觉、味觉中枢投影区, 主治:嗅味觉迟钝、嗔味觉障碍、急慢性鼻炎、癫痫、记忆力减退、头晕、偏头痛、流诞、感冒、湿瘆、牛皮癖等。
注:以上穴位,除“思维”外,其余均为双侧对称。
2.取穴与配穴方法
(1)相应取穴:机体某部有病,即在伏象、伏脏、倒脏、倒象的相应部位 取六,如腿病,取伏象或伏脏的下肢相应部位。
(2)仿体取穴:是根据经络、脏象以及阴阳五行辨证取穴理论,摹仿体针 取六的各种方法,在“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上精细应用,进行高度 集中施治的取穴法则。如:胃脘胀痛、呕吐,可在“伏脏”中焦胃取穴,亦可在 伏象的“中脘”穴相应部位取穴。
(3)特定取穴:即据中枢穴具有的主治作用取穴。如耳鸣耳聋取听觉穴。
(4)米式取穴:就是在伏象、伏脏等左右肢体对称,或重叠,或交叉取穴。
(5)配穴方法:①“伏象”和“伏脏”相应部位配六。②倒象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③伏象和倒象相应部位配合。④伏脏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⑤伏象、伏脏与中枢穴相配合。⑥头皮针穴位与其它针法相配合。
二、医案选
例1 :瘘证(脊髄炎后遗症)
张XX,女,32岁,陕西蓝田县孟村公社人。1972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1972年2月某日,发烧,咳嗽,周身疼痛,四肢痛甚。三个月后即感下肢发凉,继则瘫痪,卧床不起,右腿较重,食纳减少,身体消瘦。同年8月曾去西安市某院诊治,诊断为:①脊髓炎后遗症。②脊髓蛛网膜炎。给药:地巴唑,维生素氏(用量不详),服药后病情无变化,嘱其回家治疗。于今来本院治疗,患者身体消瘦,下肢发凉软瘫无力,不能站 立,需两个人搀扶。
处方:伏象下肢(双),倒象下部(双)。
治疗经过:手法采用飞针法,留针45分钟?1小时。病情逐日好转,第8次患者即可单独来院就诊,共针9次,基本痊愈。1973年4月14日随访,能参加正常劳动。
按脊髓炎后遗症,系中医痿证范畴。临床以笳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 不用为其特点。该病例为感受温热病邪,燔灼阴津,阳明经脉不调,宗筋弛纵而发痿证。头 皮针“伏象”为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为总运动中枢,临床实 践证明: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山东大学生理教研组实验观察,计刺它 可提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兴奋性。故治疗该病取伏象和相应部位,配以倒象获良效。
例2 :震颤(脑炎后遗症)
潘X,女,4岁,河南鹿邑县试量公社潘村人。1972年9月3日初诊。
患儿于今年6月底患肺炎,在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出院后留有后遗症:四肢抽 搐、浑身震颤、伸舌、瞪眼、不会说话,吃饭吞咽都较困难,曾服中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显。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头部,说话穴。
治疗经过:手法飞针直刺,留针30分钟。第一诊后患儿即会哭啼;第二诊加倒象口部穴区,患儿哭声变柔;第三诊加伏象上下肢穴区。治疗9次后休息四天,复诊,患儿已会跑着玩耍,拿着东西吃,四肢抽搐,伸舌,瞪眼等症已消失,但说话不太清楚,又针5次,患儿 会叫“爸爸”、“妈妈”,基本痊愈。
按“伏象”为治疗运动性疾病的有效穴区,“伏脏”对感觉系统的疾病疗效好,本 病病位在大脑,故取相应的头部。说话穴,为脑皮质语言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主治运 动性失语症,以上穴位共用,能够促进脑炎后遗症的恢复,获满意疗效。
例3 :胸痹(冠心病)
陈XX,女,38岁。1981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于1980年夏天开始出现胸痛、胸闷,并渐渐加重,劳则更甚,伴心懂气短,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善太息,面色不华,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沉细。检査:心电围提示:
心肌劳损;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良。血脂:胆固醇200mg%,三酸甘油酯113mg%。脑血流图:各脑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弹性差。眼底:动脉硬化II期。血压90/60mmHg。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脏的心胸部,倒脏中焦相应部位,配伏象、倒象的相应部位,呼 循六等。
治疗经过:每日一次,每10次为一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休息二天,共治疗四个疗程。复查结果:心电图:大致正常。血脂:正常。左心功能:大致正常,较81年10月30日 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血压120/80mmHg。脑血流图,胸透,眼底无明显变化。患者自觉胸痛消失,胸闷好转,仅上搂时感到气短,精神好,食纳、二便正常。
按胸痹一证,为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心失所养而致。系西医冠心病。治宜活血通络。实验证明头皮伏脏、倒脏相应穴位具有降血脂作用,并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侵 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増加每搏输出量使冠脉贯注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即起 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作用,故能使病愈。1982年采用本法,对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治 疗观察,其症状消失和减轻的总有效率为96.51%。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87.5%,血脂有明显下降(P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