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什么?

利用生物制剂治疗癫痫-生物制剂治疗哪些病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包括I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受体和功能,是机体天然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I型IFN于1957年发现,是人和动物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重要抗病毒物质,根据其基因和蛋白结构的不同,又分为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等心。IFN-α仅已有3个亚型被批准为药品在临床使用,分别为IFN-α、IFN-α2a和IFN-α2b,目前均为基因重组产品。国外使用的IFN-α,主要是IFN-α2a和IFN-α2b,其基因来源于西方白种人。国内使用的IFN-α主要是IFN-α1b,其基因由我国侯云德院士于1982年从健康中国人脐血白细胞中获得,后经深圳科兴进行产业化研究,于1996年获得正式生产批文,开始上市销售。

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I类新药,已经在国内儿科领域广泛应用20余年,积累了大量文献和临床使用经验。多个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显示,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HFMD)和病毒性肠炎等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由于其他亚型的重组人干扰素α临床应用较少,且无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因此,经过专家多次讨论,形成本共识,并主要涉及 重组人干扰素α1b以规范地指导临床的合理使用。

1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抗病毒机制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激活细胞免疫这2条途径实现。前者是通过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多种抗病毒蛋白表达,进而抑制感染细胞内病毒的复制,保护正常细胞免除病毒的侵入旧驯。后者是通过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包括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增殖、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发挥清除病毒的作用(图1)。

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中国人机体抗病毒的主要IFN亚型,如果机体内源性IFN缺乏和生成不足,则抗病毒能力下降。儿童由于免疫功能尚不成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及IFN相对较低,易发生病毒感染。许多病毒,如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oxV)、轮状病毒(RV)、EB病毒(EBV)等感染机体后,病毒会产生一些特定的蛋白,主动逃避或抑制免疫系统,特别是抑制内源性IFN的产生,使机体不能形成有效的抗病毒状态。给予外源性 重组人干扰素α1b能提高机体IFN水平,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增强机体组织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的能力和免疫细胞清除病毒的能力,减少组织病理损伤; 重组人干扰素α1b还能调节病毒感染引起的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

大量儿科临床用药经验和多中心研究资料表明,通过肌肉注射和呼吸道雾化吸入等途径给予 重组人干扰素α1bb,对儿童病毒感染的治疗有重要作用,尤其雾化吸人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病毒感染,药物能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具有靶向性强、疗效高、安全性好、操作简便、儿童依从性高等优点,并可经支气管、细支气管到达肺部,较多地集中在肺部组织,缓慢人血,较肌肉注射给药作用更持久,因此,雾化吸入 重组人干扰素α1b已被国家标准处方集和《儿童雾化中心规范化管理指南》推荐使用。

2 儿童应用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安全性

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生物制剂,临床应用20年的结果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通过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截止到2015年4月,对公开报道的410篇儿童应用IFN-α1b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在用IFN-α1b的29378例病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其中肌肉注射和雾化吸人分别为17.3‰和3.0‰,低于其他IFN亚型。肌肉注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度发热和流感样症状,少数患肝炎等长期用药的患儿可出现轻度食欲减退、轻度脱发和轻度白细胞总数下降。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很少,偶见低度发热。 重组人干扰素α1b不良反应常为一过性,一般不需对症处理,即可缓解。

西京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儿科感染专业组按照国家临床药物试验的批件要求,对 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病毒性肺炎恢复期患儿的耐受性及安全性(I期临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肌肉注射IFN-α1b注射液最大剂量2.0μg/(kg·次),雾化吸入最大剂量4.0μg/(kg·次),应用于4个月以上年龄的儿童是安全的,且耐受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国内关于毛细支气管炎、小儿病毒性肺炎、 HFMD和腹泻等较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IFN-α1b雾化吸入2~4μg/(kg·次)和肌肉注射1~2μg/(kg·次),治疗5~7 d,对儿童均是安全的;在这些多中心研究中患儿最小年龄为45 d。也有IFN-α1b治疗新生儿安全性良好的报道。

有关IFN-α1b长期肌肉注射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报道至今尚未见到。有一项261例的小儿病毒性肝炎长期肌肉注射IFN-α1b不良反应的研究,全程监测时间最长为10年,平均为5~6年,结果显示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发热及白细胞下降程度明显低于IFN-α2b,IFN-α1b长期注射未引起患儿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精神和神经系统、听力和生长发育的异常。

但是,下列情况应禁用 重组人干扰素α1b:已知对IFN制品过敏者、有严重心血管病史者和癫痫。病毒感染导致的重度血小板减少、严重出血性疾病的患儿不宜肌肉注射 重组人干扰素α1b,病情需要时可用雾化吸人给药。

依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 重组人干扰素α1b已在治疗多种儿科病毒感染疾病中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但在2月龄以下婴儿的临床应用尚少,需进一步进行疗效与安全性的观察。

如何预防病毒感染疾病,要小心哪些?

感染疾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感染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的常见了,并且人一旦患上了感染疾病,那么是非常缠人的,对于我们人体的危害也是特别大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了解一些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的好方法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预防病毒感染需注意居室光照、通气,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加强营养,多饮开水,增强机体抵抗力;少到人群密集的场合,减少交叉感染;注意防止托幼机构、学校及家庭中流感局部流行。另外预防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我们还需要加强自己体育锻炼哦,只有坚持不懈的运动,才能够帮助我们强身健体了,这样对于我们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制都是非常的有好处的,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当前仅有流感病毒和RSV(呼吸道合胞病毒)能够有效地加以预防。大家公认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抗击流感病毒感染的公共健康手段。抗病毒药物能与流感疫苗协同使用,但不能替代流感疫苗。

至今尚无抗RSV的疫苗,但有两种可预防的手段:静脉应用的RSV免疫球蛋白和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RSV抗体。在≤7月的小婴儿或有过敏家族史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使用上述生物制剂,可有效控制或预防该病毒感染。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病毒感染诱发的喘息有一些短期效应,但不能阻止哮喘病情的进展。

抗病毒药如病毒唑、利巴韦林气雾剂(信韦林)、中药双黄连、板蓝根等可用于防治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利巴韦林气雾剂是广谱抗病毒药物,在体内外对DNA、RNA病毒均可抑制其复制,在临床应用中,作用比较显著。利巴韦林气雾剂对儿童和体质较弱的老人使用比较方便,副作用小,除了治疗病毒性感冒,同时能有效地预防病毒感染,从而达到防治哮喘发作的目的。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的好方法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做好这些预防感染疾病的工作哦,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交替的时节,这些感染疾病更是传播的非常迅速,一不小心就会让人们患上各种病症了,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重视起来了。

细胞免疫疗法有效果吗

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显著疗效的肿瘤治疗模式,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 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生物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

1概述

机体内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有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细胞杀伤性T细胞等,它们本身就能够对抗肿瘤细胞的产生。根据实验观察,一个肿瘤细胞需要上百个淋巴细胞对付它。而一立方厘米大小的瘤块中约有10亿个瘤细胞。因此,如果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就能够有效的消灭肿瘤细胞,对抗肿瘤细胞的生成,这就是细胞免疫疗法的基本理念。[1]

2简介

当前,以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疗法为首的细胞生物治疗己经初露锋芒,成为肿瘤生物治疗中重要的发展方向。细胞免疫疗法,其全称为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 ACI或AIT),是指向肿瘤患者转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临床上是指将体外激活的自体或异体免疫效应细胞输注给患者,以杀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

细胞免疫疗法一直是肿瘤生物治疗中最活跃的领域。细胞免疫疗法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大剂量化疗、放疗后、骨髓移植后、病毒感染损伤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患者,尤其是血液/免疫系统肿瘤的患者更为适合。

3发展

细胞免疫治疗可选择性地抑制/杀伤肿瘤细胞,而且不依赖于荷瘤者的免疫功能,并可与放、化疗合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进行了大量研究。该疗法历经NK、γδT、CD3AK、DC-CIK、LAK、TIL、CIK、、EAAL等发展阶段,其疗效、特异性、整体有效率、副作用反应等方面的情况逐步改善[2]。

4分类

NK细胞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它是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屏障。它通常处于休眠状态,一旦被激活,它们会渗透到大多数组织中攻击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NK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肿瘤细胞免疫的基础。

由于NK细胞的杀伤活性无MHC限制,不依赖抗体,因此称为自然杀伤活性。NK细胞作用于癌细胞后杀伤效果出现早,在体外1小时、体内4小时即可见到杀伤效应。同时NK细胞弥补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时必须识别MHC-I类分子,而无法杀伤此类分子阴性的肿瘤细胞的缺陷。

NK细胞的特点

①、NK 细胞是人体内抗癌活性最强的细胞,可直接识别、杀癌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②、NK 细胞会通过其分泌的因子抑制肿瘤附近新血管的增生,限制肿瘤生长;

③、NK 细胞可直接改善并调节患者的免疫力及神经系统,间接提高患者之生活品质;

④、NK 细胞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减少患者疼痛,间接提升生活品质;

⑤、NK 细胞治疗无副作用。

γδT细胞

γδT细胞是介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免疫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和黏膜组

细胞免疫治疗

织,一般不超过T细胞总数的5%,γδT细胞处于机体免疫防护系统的第一线,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细胞毒性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功能。

γδT细胞特点

①、γδT细胞能够与多种免疫细胞发生作用,参加抗肿瘤免疫应答。

②、γδT细胞能够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迅速引起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③、γδ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④、γδT能够利用细胞毒效应杀伤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发展

⑤、γδT细胞能够分泌相关因子使活化的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特定位置,产生效应,其诱导产生的趋化因子能够放大肿瘤信号。

⑥、能分泌穿孔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由于γδT细胞具有独特的抗原识别特性和组织分布,使其成为最合适的早期抗肿瘤效应细胞之一,与其他天然免疫细胞构成机体防御恶变的第一道屏障,在抗肿瘤免疫监视和免疫效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D3AK细胞免疫治疗

CD3AK(Anti-CD3 Antibody induced activated killer cells)是抗CD3单克隆抗体和IL-2共同激活的杀伤细胞,具有强体外增殖能力、高效细胞毒活性。是继LAK、TIL细胞后又一具有杀伤肿瘤作用的免疫活性细胞,与LAK细胞及TIL细胞相比较,CD3AK细胞具有扩增能力强、体外存活时间较长、细胞毒活性高、分泌淋巴因子的能力强和体内外抗肿瘤效果显著等优点,有报道称其增殖能力及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均显著优于LAK细胞。

根据现有的实验结果证实。CD3AK细胞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杀伤肿瘤细胞。

(1)直接杀伤作用:CD3AK细胞通过靶细胞受体,或不同于TCR复合体的识别机构,识别靶细胞。并与其结合,CD3AK与靶细胞的结合。启动细胞溶解反应,释放一些细胞毒颗粒或因子,从而溶解靶细胞;

(2)间接杀伤作用:CD3AK细胞除自身直接溶解靶细胞外,还能分泌IL-2,肿瘤坏因子(TNF),γ-干扰素(γ-TFN)等多种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产生间接杀伤作用,此类因子对肿瘤细胞均有直接的细胞毒活性或抑制作用。

CD3AK和LAK细胞一样具有广谱的非MHC限制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但两者的杀瘤谱有所不同.CD3AK细胞有比LAK细胞和TIL细胞更强的扩增及抗肿瘤能力,体外抗肿瘤能力比常规LAK高6~20倍,对NK细胞敏感和LAK细胞敏感的肿瘤细胞,如K562。YAC一1,Raji,P805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效应。

CD3AK细胞能够有选择地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对自体或舁体转化的淋巴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没有杀伤活性。因此就CD3AK细胞而言。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

CIK细胞免疫治疗

继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浸润肿瘤淋巴细胞(TIL)、及CD3单抗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IK)的杀瘤作用日益受到重视。CIK细胞最早是1991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chmidt Wolf等首次报道。他们发现在多种细胞因子(γ-干扰素、CD3单抗、白介素-1和白介素-2)作用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可以被定向诱导并大量增值成为肿瘤杀伤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 细胞是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它具有增殖能力强、杀瘤活性高和杀瘤谱广、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小的特点。是肿瘤过继兔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

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CIK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m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限制性杀瘤的优点,CD3+、CD56+、T淋巴细胞是CIK群体中主要效应细胞,与其他过继性免疫治疗细胞相比,具有增殖速度更快、杀瘤活性更高、杀瘤谱更广等优点。

DC+CIK细胞免疫治疗

DC+CIK(或DC/CIK)是指与DC细胞共培养的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s,CIK)是一类抗肿瘤抗病毒效应细胞,能在体外被诱导并大量增殖。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有效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成熟的DC可以通过Ⅱ型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Ⅱ)等途径提呈肿瘤抗原,有效抵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CIK细胞和DC细胞是细胞免疫治疗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联合可确保高效的免疫反应。

将CIK细胞和同源DC细胞共培养后即可获得DC-CIK细胞。它既可促进DC细胞的成熟,更能促进ClK的增殖,并加强其抗肿瘤活性。DC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能够诱导持久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CIK细胞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杀伤作用清除肿瘤患者体内微小残余病灶,所以负载肿瘤抗原的DC与CIK的有机结合(即DC-CIK细胞)能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双重抗肿瘤效应。在CIK细胞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特异性和有效性。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优势

1、各种免疫原性强的肿瘤患者(包括和黑色素瘤、肾癌、前列腺癌、肺癌、膀胱癌、胃癌、鼻咽癌等)及慢性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

2、原发灶祛除后(手术、放疗),可应用细胞免疫治疗预防复发和转移;

3、肿瘤广泛转移,无法进行手术者,可以与化疗配合使用;在化疗间歇期应用细胞免疫治疗可以尽快恢复机体受损的免疫功能,与某些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还可同时增加化疗与免疫治疗的效果。某些免疫细胞如NK细胞和T细胞等对产生耐药基因的肿瘤细胞仍有杀伤作用。

4、对放化疗不敏感者或无法耐受的肿瘤患者;部分不适宜做手术、介入治疗和其他治疗的晚期肿瘤病人进行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善生命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期;部分病人通过大剂量综合性细胞免疫治疗可明显减少肿瘤的体积,争取手术或其他治疗机会,少数晚期肿瘤病人通过细胞免疫治疗后也能达到部分或完全缓解。

LAK细胞免疫治疗

LAK细胞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将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经淋巴因子白介素-2(IL-2)激活3~5天而扩增为具有广谱抗瘤作用的杀伤细胞。实验证实,把LAK输给带瘤小鼠,不但使原瘤消退,还可以使已确立的转移瘤消失。LAK有广谱抗瘤作用,LAK与IL-2合用比单用IL-2效果好,因为经IL-2激活的LAK在输入人体后仍需IL-2才能维持其杀伤活性。

严格来说,LAK细胞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淋巴群或亚群,而是NK细胞或T细胞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等细胞因子诱导下成为能够杀伤NK不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1982年Grimm等首先报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加入IL-2体外培养4-6天,能诱导出一种非特异性的杀伤细胞,这类细胞可以杀伤多种对CTL、NK不敏感的肿瘤细胞。目前尚未发现LAK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许多实验表明,LAK细胞的前体细胞是NK细胞和T细胞。

由于IL-2用量大,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毒副反应,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毒副作用是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和多器官功能失调,可引起胸腹腔积液、肺间质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CLS的机理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和产生血管活性物质有关。

TIL细胞免疫治疗

TIL细胞是一种淋巴细胞,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它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具有高效、特异、副作用小等优点。经测试TIL细胞的抗肿瘤效果是LAK的50—100倍,如把TIL细胞回输到体内血液及肿瘤中可以存留达二月之久,因此它有着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TIL已应用于临床,主要治疗皮肤、肾、肺、头颈部、肝、卵巢部位的原发或继发肿瘤。

1986年Rosenberg研究组首先报道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TIL细胞表型具有异质性,一般来说,TIL中绝大多数细胞CD3阳性。不同肿瘤来源的TIL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有差异,大多数情况下以CD8+T细胞为主。新鲜分离的TIL中CD25+细胞百分率较低,随着体外加IL-2培养时间的延长,CD25+细胞百分率逐渐升高。NK细胞的标记(CD16,CD56)在TIL体外加IL-2培养过程中有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用机械处理和酶消化方法,从肿瘤局部分离出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加入高剂量IL-2体外培养,残存的肿瘤细胞7-13天全部亡。经IL-2活化的TIL与来自PBMC的LAK细胞比较,其特点是:

(1)50-100倍,因此在治疗中可以减少效应细胞和IL-2的用量,而且对LAK治疗无效的晚期肿瘤仍有一定治疗效果;

(2)主要由CD8阳性细胞诱导而来,在动物实验中发现TIL杀伤肿瘤作用具有特异性;

(3)宿主的抑制状态有利于TIL的杀伤作用,因此治疗时加用环磷酰胺(Cy)100mg/kg可明显提高疗效,可能与免疫抑制药能消除抑制性细胞或因子,增强过继免疫治疗作用有关,因而可减少IL-2的用量,降低毒副反应;

(4)可从手术切下肿瘤组织、肿瘤引流淋巴结、癌性胸腹水中获得淋巴细胞,经加IL-2培养后,其生长、扩增能力强于LAK细胞。已有报道应用TIL治疗14例转移性肺癌等晚期肿患者,其中4例肿瘤缩小50%以上,副作用明显低于IL-2/LAK疗法。

EAAL细胞免疫治疗

EAAL,是扩增活化的自体淋巴细胞的英文Expanding Activated Autologous Lymphocytes的缩写,是在传统的抗CD3抗体和IL-2体外扩增活化淋巴细胞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所扩增的细胞主要为杀伤性淋巴细胞,其中主要成分为CD8+的杀伤性T淋巴细胞和NK细胞,CD8+ T淋巴细胞为机体最主要的抗肿瘤淋巴细胞群体,其中含有识别肿瘤抗原的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的杀伤;而NK细胞对HLA表达下调的肿瘤细胞有直接的杀伤作用。

EAAL细胞技术是治疗肿瘤和慢性传染毒感染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之一。EAAL治疗效果与回输次数、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日本在治疗肝癌的随机临床试验中,使用EAAL进行的免疫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无复发存活率,与无该治疗的病人相比,EAAL治疗组肝癌术后复发率降低18%,复发的危险率减少了41%。日本和韩国截止到2004年为止有2134例不同系统的肿瘤患者参加了这项治疗,其中完全缓解的患者为5%,部分缓解的患者是17%,长期病情稳定的患者16%。患者的临床总受益率大约为38%。EAAL治疗可能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治疗副作用很小。

目前尚未见由于EAAL治疗引起的明显不良反应或导致亡的病例。回输细胞是患者自身淋巴细胞,因此,没有免疫排斥反应。

5优势

在各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中,细胞免疫疗法因具有以下的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为近十多年肿瘤免疫治疗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1)免疫细胞在体外处理,可绕过体内肿瘤免疫障碍的种种机制,从而选择性地发挥抗肿瘤免疫反应。如新鲜分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往往缺乏抗肿瘤效应,而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恢复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肿瘤抗原特异性耐受的免疫细胞可被逆转。

(2)免疫细胞的活化及效应过程往往由一些细胞因子介导,而基因工程可大量克隆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大量克隆肿瘤抗原或多肽,这使体外活化扩增大量的抗肿瘤免疫细胞更为可行方便。

(3)免疫细胞的体外活化扩增可避免一些制剂体内大量应用带来的严重毒副作用,如:IL-2、TNF-α、IL-4、IL-7、IL-12等具有抗肿瘤作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CD3)的体内应用可激活T淋巴细胞,但这些制剂由于其复杂的多种作用,在体内大量应用可导致严重的甚至致性副作用,这也是这些因子难以被批准临床使用的重要原因,而在体外操作可避免这些副作用。

(4)已能在体外大量扩增自体或异基因的抗肿瘤免疫细胞,其数量大于肿瘤疫苗在体内激活的效应细胞数,一些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已进入临床治疗。实验显示肿瘤疫苗在体内应用可增加体内的肿瘤特异性CTL数量,但到一定时候,体内的CTL到达平台期而不再增加,这主要由体内存在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调节网络限制了CTL克隆的扩增。而在体外培养可突破此调节网络,大量扩增免疫效应细胞。

6适应时期

DC-CIK细胞治疗三大黄金期

一.在肿瘤确诊、未转移时,单独进行DC-CIK肿瘤生物治疗或配合手术治疗,可以较好的、系统杀灭肿瘤细胞。

二.术后出现转移,DC-CIK肿瘤生物治疗联合放、化疗,全面清除残余细胞,建立免疫屏障,防止转移!

三.中晚期病情较重不能耐受放、化疗,DC-CIK肿瘤生物治疗能减轻各种痛苦,确保患者长期带瘤生存。放化疗是全身性地杀癌细胞,但治疗的同时全身的有益细胞也在被杀,化疗毒副作用大,产生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脱发等症状反而会加重患者病情,造成人体免疫功能损伤。

7适应症

因DC-CIK细胞发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不受MHC等因素限制,因此有广谱抗肿瘤作用,临床可应用于多种肿瘤不同阶段的治疗。

呼吸系统:肺癌(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等;

消化系统:肝癌、胃癌、肠癌等;

泌尿系统:肾癌、肾上腺癌及其转移癌等;

血液系统: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癌(除T细胞淋巴癌)及其转移癌等;

其他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鼻咽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舌癌等;

还包括肿瘤转移,以及恶性胸水、恶性腹水等治疗。

8适合人群

早期肿瘤患者

早期肿瘤患者的局部肿瘤病灶需首先采用手术切除,之后应立即采用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杀残留微小病灶及血管夜淋巴中的癌细胞,同事提高患者自体免疫力,恢复患者机体自然的识别,杀癌细胞的免疫力。

从根本上,全面防止肿瘤复发转移,从而提高治愈率,过继细胞免疫治疗防复发转移效果优于放疗、化疗,且对患者无毒副作用。

中晚期患者

中晚期患者适合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或不愿意手术的患者。可首先采用氩氦刀微创靶向治疗。微创靶向治疗效果相当于姑息性手术,且创伤小,副作用低。可快速杀较大的肿瘤病灶,降低肿瘤负荷。然后采用预防性化疗及DC-CIK生物治疗,残留病灶及血管夜淋巴中的癌细胞,同时提高免疫力,恢复患者机体自然较大的识别,杀癌细胞的免疫功能,从根本上阻止和控制肿瘤复发转移。

9饮食护理

增加食欲

更换食谱,改变烹调方法:一种新的食物可促进食欲,比如常吃猪肉类食物的病人可更换吃鱼、虾、蟹、鸡等,有条件的可吃一些龟、甲鱼。改变烹调方法使食物具有不同的色香味,也可以增加食欲。但无论哪一种食物,烹调时一定要达到食物比较熟烂的程度,方能顺利地消化吸收。

药膳开胃健脾:山楂肉丁:山楂100克,瘦猪(或牛)肉1000克,菜油250克,及香菇、姜、葱、胡椒、

食疗

料酒、味精、白糖各适量。先将瘦肉切成片,油爆过,再用山楂调料等囟透烧干,即可食用。既可开胃又可抗癌;

黄芪山药羹:用黄芪30克,加水煮半小时,去渣,加入山药片60克,再煮30分钟,加白糖(便秘者加蜂蜜)即成。每日早晚各服1次。具有益气活血,增加食欲,提高胃肠吸收功能的作用;

病友之间交流饮食经验:病友之间交流饮食经验不但可以取长补短,还有利于增加食欲,这对癌症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这类食物不但可以增加抵抗力,而且还可增加食欲。有些病人认为应忌食生、冷食物,但对水果蔬菜类应视情况对待。术后初期可吃菜汁和少量易消化的水果,每次量不宜多,应少量多餐。胃肠功能基本恢复后可以吃一些清淡爽口的生拌凉菜和水果,特别是化疗、放疗期,具有明显的开胃作用。

增加营养

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在肿瘤病人中营养不均衡、营养不良是常见的。因此,增进食欲、加强营养对肿瘤病人的康复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移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富有营养的食品种类繁多,除大米、小麦、小米、大豆等外,鸡、羊、牛肉是补气的食品,体虚的肿瘤病人可食用。鸭子、乌龟、鳖、鲫鱼、娼鱼是具有补益健脾的食品,海参、海蜇、鲍鱼、海带、荸荠、菱角能软坚散结,可以消“痞块”,木耳、猴头蘑、香菇、金针菇等多种食用磨菇都是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尤其是香菇的营养价值超过所有的蘑菇,含有7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有钙、铜、铁、锰等徽量元素,还含有多种糖和酶,能提高和增强人体免疫力。

酸、甜、苦、辣、咸五昧,每味都有它的特殊作用。酸能收敛,生津开胃;甜能补益脾胃;苦能泄下、燥湿,少量可开胃;辣也能开胃;咸能通下、软坚。食品基本上都是以上五味,或几味混合在一起,肿瘤康复期病人应选择有一定抗癌成分和有软坚散结作用的食品。

蔬菜、瓜果、豆类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一定防癌和抗癌作用。如黄豆、卷心菜、大白菜均合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钼,西红柿、胡萝卜、空心菜、大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和B民等,其中空心菜营养最好,它含有多种维生素,超过西红柿数倍。蒜苔、韭黄、菜花、包心菜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外,还含有可增高芳基烃羟基化酶活性的靛基质,可抗御化学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3]

10副作用

生物免疫疗法也有一些缺点与不足,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副反应:

①体外人为增生免疫细胞,如果实验室环节操控不好,会增加感染和细胞变异的风险。体外培养的细胞有污染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会增加食道癌患者感染的风险。

②食道癌生物免疫疗法还会造成食道癌患者出现低热、寒战、皮肤潮红、肌痛、关节痛、皮疹等不良反应。

③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在回输人体之后,容易遭到自身免疫细胞的排斥。

④回输后的免疫细胞同样也有一个生命周期,过一段时间后,自身也会凋亡,需要每隔几天就做一次,治疗成本较高。另外,培养出来的免疫细胞还未达到能精准杀伤癌细胞的阶段。

11总结

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的基础,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的监视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相比较于化疗和放射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具有特异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理论上来说,每一位肿瘤病人都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并且早期病人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受到肿瘤的严重影响,对免疫治疗的应答较好,疗效相对也会加强。而免疫治疗的对象往往是晚期无法进行其它治疗的病人。即使在这些病人群体中,免疫治疗所显现的疗效,已足以使其成为继手术、放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细胞免疫疗法并不是所谓“最佳”治疗方式,而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是医学科研人员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填补临床空白开发出的新疗法,具有其他疗法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之中,应当提倡综合、立体的治疗方针,希望肿瘤患者及家属不要被一些夸大的宣传所误导,走入治疗的误区。

干扰素不放冰箱还能用吗

干扰素可以在25℃以下存放。所以放不放冰箱都是可以的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干扰素对人无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晚期毛细胞白血病、肾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中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他曾用于骨肉瘤、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头颈部癌和膀胱癌等。也适用于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肌注或皮射300~5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疗程4~6个月,必要时疗程可延长至9~12个月。也可用于、带状疱疹、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

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疲乏、肌痛、头痛等流感样症状。其次是轻度骨髓抑制。一般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少数有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升高。

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有过敏者,应慎用。用药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反应则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应治疗。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者慎用。

对干扰素制品过敏者禁用。有心绞痛、心肌梗病史以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病史者禁用。癫痫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禁用。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本品副作用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