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激素治疗癫痫原理-皮质激素药物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哪些
糖皮质激素(GC)是机体内极为重要的一类调节分子,它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用于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垂体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主要应用生理剂量的氢化可的松或可的松作补充或替代治疗。
还可用于各种过敏反应性疾病,如血管性水肿、急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过敏性休克、严重输血反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支气管哮喘等。
扩展资料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1、调节物质代谢,主要是促进脂肪分解,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2、影响水盐代谢,对肾的保钠排钾有一定作用,但远弱于醛固酮,有利于水的排出;
3、对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血液、神经、血管等系统;
4、参与应激反应;
5、体内其他一些激素(如肾上腺激素、胰生糖素)需要有适当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存在,才能正常表达。
百度百科-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类药
临床应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大多是半合成品,常用药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其作用大同小异,惟作用强弱、维持时间长短及对水盐代谢、糖代谢的影响大小有差异。
1.药理作用
(1)抗炎。糖皮质激素类药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对各种因素引起的炎症都有对抗作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因素)。对炎症的各个时期都有抑制作用:在炎症早期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缓解红、肿、热、痛症状;在炎症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形成,从而防止组织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其抗炎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蛋白酶等水解酶的释放,抑制组织细胞的降解;抑制致炎物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促进黏多糖合成,减少其降解,保护细胞间基质;降低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
(2)抗毒素。通过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热原的释放和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热原的敏感性,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但对内毒素无中和及破坏作用,对细菌外毒素无作用。
(3)抗免疫。对免疫过程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阻碍免疫母细胞的增殖;使血中淋巴细胞分布减少;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使抗体生成减少;并抑制补体的形成,影响体液免疫反应;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反应。
(4)抗休克。除与上述抗炎、抗毒素、抗免疫作用有关外,还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下列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降低血管对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
(5)对血液成分的影响。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但使血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用途
(1)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重症伤寒、败血症等。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是消除对机体有害的炎症和过敏反应,迅速缓解症状,为病因治疗争取时间。因无抗菌作用,并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故必须合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性感染一般不用,但对严重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可酌情使用。
(2)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对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枯草热、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疾病和风湿病、类风湿病、红斑狼疮、多发性心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缓解症状。
(3)用于炎症以防止后遗症。人体重要器官如脑膜、胸膜、心瓣膜、眼睑、角膜、虹膜等发生炎症后,由于组织损伤及修复时产生的粘连和瘢痕,会严重影响这些器官的功能,而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早期应用可防止组织过度破坏及粘连或瘢痕的形成。
(4)休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各种休克。
(5)血液病。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有一定疗效。
3.不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为GCS使代谢紊乱所致。停药后可消失。
(2)诱发或加重感染。必要时应并用足量抗生素。
(3)诱发或加重溃疡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禁用。
(4)诱发胰腺炎。
(5)诱发精神病。有癫痫或精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6)诱发糖尿病。有糖尿病史者禁用。
(7)其他: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
4.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久用GCS后,可致皮质萎缩。突然停药后,可因体内缺乏GCS而引发肾上腺危象。因此停药要缓慢,逐渐减量。
(2)反跳现象。
几种常用药物诱发的癫痫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中诱发癫痫发作的主要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这几类药物,其中青霉素类的发生率最高。
青霉素类诱发的癫痫与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相关,大剂量静脉滴注青霉素很容易引起癫痫发作,另外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时给予正常剂量也可诱发癫痫发作。青霉素大剂量应用、肾功能不全、癫痫病史是诱发癫痫的重要危险因素。
头孢菌素类药物诱发的癫痫发作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药物经肾脏排泄减慢,药物在体内蓄积,通过血脑屏障引发癫痫发作。因此,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或小剂量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诱发的癫痫发作较为常见,喹诺酮类诱发癫痫发作呈剂量依赖性,且多是可逆的。患有癫痫及脑梗塞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该类患者应慎重使用;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应在充分评估其肝肾功能的基础上慎重使用;另外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合并使用时容易诱发癫痫发作,因此应避免联合使用。
抗结核药物中引起癫痫发作较多见的是异烟肼,其发生机制可能是使用异烟肼造成维生素B6缺乏,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减低,进而导致γ-氨基丁酸合成受阻所致。
物
物引起的癫痫发作在临床上报道较多的是常用剂量的氯胺酮,主要发生在儿童患者,其原因可能是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而氯胺酮可直接或间接的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
皮质激素类药物
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长期大剂量静脉滴注使用可诱发癫痫发作,其机制可能是糖皮质激素进入脑脊液使得大脑的兴奋性增高,某些神经元突然过度重复放电所致。
脑神经营养药
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脑苷肌肽等脑神经营养类药物是神经内科的常用药物,该类药物具有营养神经细胞,改善大脑功能的作用,但这些药物均可诱发癫痫发作,目前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其他药物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药物,还有很多药物可以引起癫痫发作,如:心内科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维拉帕米、美西律,呼吸科常用到的氨茶碱,消化科常用的西咪替丁,还有抗肿瘤药长春新碱、甲氨蝶呤、紫杉醇等均可诱发癫痫的发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