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窥径——经络之任脉(Ren Meridian,CV)

关元能针灸吗-关元穴能治疗癫痫吗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向前上行于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见图2-77)。 任脉共24个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也可治疗神志病。

1. 会阴 (CV 1)

定位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女性在大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78)。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癫狂痫;②小便不利,遗尿,阴痛,阴痒,脱肛,阴挺,痔疮;③遗精,月经不调。

体会直刺0.5 1寸;孕妇慎用。会阴穴在气功里是很重要的穴位,但是由于位置的原因,针刺取穴时我从来没有用过它。倒是现在有一种灸凳,人坐上去,就可以灸会阴穴,我们一般用它来治疗前列腺炎、小便障碍等。疗效还是比较好对。

2. 中极 (CV 3)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见图2-79)。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②遗精,阳痿,不育;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

体会直刺1 1.5寸;孕妇慎用。中极是膀胱经的募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极其广泛。中极刺法有两种,一种是直刺,一种是斜向下方刺。在治疗月经病,盆腔炎的时候,一般是直刺,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是斜刺,遗精阳痿不育也是斜刺。斜刺针尖向下,要求针感能够直通尿道。治疗尿潴留的时候,患者膀胱充盈,憋胀感很明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深刺,容易刺破膀胱,但是这种几率很小,因为膀胱壁还是很厚的,只有在极度充盈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3. 关元 (CV 4) 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见图2-79)。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②少腹疼痛,腹泻,痢疾,脱肛,疝气;③五淋,便血,尿血,尿闭,尿频;④遗精,阳痿,,白浊;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体会直刺1 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关元穴又称下丹田,是治疗脱证虚劳的要穴。灸关元大补元气,除了肾阴虚明显的人,其他体质虚弱的人都可以使用。灸关元也可以补脾气,治疗腹泻脱肛;可以固肾气,治疗遗精;驱宫寒,治疗痛经、闭经。所以不是说只有阳气虚的人才可以用。只要阴虚不是很明显,都是可以灸关元保健。大家没法判断的时候,可以先尝试艾灸,如果没有上火,就可以用。丹田气足,人的精神才健旺。针刺时以直刺为主,如果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中极穴刺法。

4. 石门 (CV 5) 三焦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见图2-79)。

主治①腹胀,腹泻,痢疾,绕脐疼痛;②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③遗精,阳痿;④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体会直刺1 1.5寸;孕妇慎用。石门穴用的比较少,因为补肾大多是用气海、关元。如果是泌尿系统疾病就用中极,但是石门是三焦经的募穴,可以用于一些气血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比如腹胀、大小便不通、闭经等。

5. 气海 (CV 6) 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见图2-79)。

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⑥水肿,气喘。

体会直刺1 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在任脉脐下这几个穴位中,气海和关元是偏重于补益,其他偏于泻法,气海顾名思义是阳气之海,主要用于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症。所以也多用灸法。还可以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疾病以及腹部疾病。和关元比较而言,关元偏于肾气,或者和肾精密切相关,主要为先天之本。而气海穴无论肾气、脾气还是肺气都与其有关系,为一身之气所系,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和气短。灸气海补的是气,灸关元补的是肾。

6. 神阙 (CV 8)

定位脐窝中央(见图2-79)。

主治①阳气暴脱,形寒神惫,尸厥,风痫;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③水肿,鼓胀,小便不利。

体会一般不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法。神阙这个穴位大家都知道,就在肚脐上,肚脐不容易清洁,所以一般是不扎针的,多用艾柱隔物灸。我自己也尝试过隔姜灸。把生姜片扎上很多眼,把艾绒捏成柱状或者直接将艾条剪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用香点燃,让它缓慢燃烧到局部疼痛时挪开。神阙穴也可以用来按摩,多是用手掌面来按揉,治疗腹胀腹痛。中学时候,我一直被我的脾胃病所困扰,所以当时养成一个习惯,饭后或者临睡前顺时针、逆时针按揉神阙穴。

7. 下脘 (CV 10)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见图2-79)。

主治①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食谷不化;②小儿疳疾,痞块。

体会直刺1 1.5寸。上中下脘穴都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中脘最为常用,上脘用的最少。其实用下脘还是用上脘穴主要取决于腹胀腹痛的位置,靠上就取上脘,靠下就取下脘。

8. 中脘 (CV12)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79)。

主治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疳疾,黄疸;②癫狂痫,脏燥,尸厥,失眠,惊悸,哮喘。

体会直刺1 1.5寸。刚上面说了,中脘最常用,因为它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所以一切与脾胃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用中脘,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实际上很多疾病都或多或少与其相关。而如果是因为要调理脾胃来协助其他脏腑气血的恢复时,我们是不会取上脘和下脘的,只会去取中脘。因为中脘才是调理脾胃最重要的穴位,它的作用类似于足三里。久病不愈,我们会去调理脾胃。比如面瘫日久,超过三个月没好,我就会加上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穴也可以用艾灸,我自己就尝试过,深刻体会到脾主水液代谢。按理来说,艾灸是补阳气的,灸完容易口渴,需要喝水,我艾灸中脘穴,往往灸的时候满口生津,因为我是一个脾虚有湿的体质,灸中脘补脾气,让水液四散布达,所以口舌生津。

9. 上脘 (CV 13)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见图2-79)。

主治①胃痛,呕吐,呃逆,腹胀;②癫痫。

体会直刺1 1.5寸。刚才说了上脘用的相对较少,但它除了脾胃病以外,还用于治疗癫痫,这里的所指癫痫,多数是“慢惊风”,和脾虚有关。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炎症引起的疼痛都位于上腹部,所以实际上上脘穴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百会的主治及配伍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配天窗穴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穴、大肠俞穴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穴、合谷穴、间使穴、气海穴、关元穴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穴、天枢穴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穴、百会、风池穴、足临泣穴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穴、天柱穴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穴、京骨穴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穴(回旋灸) 主治炎症。

这10个特效反应穴位,每天坚持自我推拿防病又健身百利无害

(齐帆齐微课)

人体局部有时候会有痛疼或者敏感反应(酸、麻、胀),中医上讲,这些病痛的部位是由气血阻滞所致,如果我们对这些部位进行有效的揉按就会感觉比较舒服,中医上称这些病痛的穴位为阿是穴,这种有效的揉按方法就是按摩或推拿。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能对身体的一些容易产生病变或重要的穴位长期坚持揉按就会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下面这10个特效反应穴位,每天坚持自我按摩防病又健身百利无害。

1、百会穴

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百会穴,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

本穴位由于其处于人的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经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

百会穴贯通诸阳经,内系于脑,在上能醒脑开窍,在中能宁心安神,既能平熄内风,又能疏散外风,因此百会穴是救急特效穴,为治疗神志病、风症、阳气虚损之要穴。

推拿方法:正坐、抬头,目前视。将一只手放在头侧部,中指端至于穴位上,以指腹用力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宜,该手疲劳后可换另一只手继续按摩,按摩时间1~3分钟,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

2、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后脊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椎穴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如果同时患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癫痫、颈椎病,治疗时,取大椎穴是首选。治疗寒冷的疾病,其也是首选的穴位。

大椎穴还有退热作用,按摩大椎穴能防止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推拿方法:

正坐或站立,一手举起放在后颈部,拇指外的四肢屈曲,拇指至于穴位上。用指尖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痛或胀、麻的感觉为宜,按摩时间1~3分钟。

3、命门穴

命门穴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

按摩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能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男性遗精、阳痿,以及女性的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症状,并能延缓人体的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其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

按摩方法:

正坐或站立,双手伸到腰背后,用左手中指的指腹按住穴位,右手中指的指腹压在左手中指的指甲上,双手中指同时用力揉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宜,左右手中指轮流按揉穴位,先左后右,每次揉按3~5分钟。

4、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上4寸,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动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按摩中脘可直接调控胃俯气血,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呃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的疗效。

按摩方法:

正坐或仰卧或站立,双手放在上腹部,用左手中指的指腹按压穴位,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压左手中指的指甲上,双手中指同时用力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早晚先左手后右手,轮流按摩穴位,每次按揉1~3分钟。

5、神厥穴

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人体的长寿之穴,它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经常按摩神厥穴,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按摩方法:

正坐或仰卧或站立,双手放在脐旁,用左手中指的指腹按压肚脐中央,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压在左手中指的指甲上,两手中指同时用力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早晚左右手轮流按摩穴位,先左后右,每次按摩1~3分钟。

6、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1.5寸。

“气海一穴暖全身”,是说气海穴有温养、健壮全身的作用。是人体活力之源。人身真气也由此产生,按摩气海穴能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延年益寿的功效。还能治疗阳气缺乏、活力乏源所招致的虚寒性疾病。

按摩方法:

同神厥穴

7、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

关元穴可以治疗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泻泄、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等。

关元穴又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会聚于此。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按摩关元穴能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按摩方法:

同神厥穴

8、足三里穴

三里是指里上、里中和里下,足三里穴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充养,是生命的根本。所以调补脾胃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经常按摩三里穴,能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温中散寒、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按摩方法:

取坐位,双腿并拢屈曲,食指和中指伸直,指腹置于穴位上,用指腹垂直用力按揉,力度至出现酸痛、胀、麻的感觉,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1~3分钟。

9、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汇。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

三阴交穴是保健大穴之一,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对脾、肝、肾的疾病都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

中医认为妇女“少气多血”、“以血为本”。因妇女具有经、带、胎、产、乳的生理过程,相应也形成了病理上的特殊性,具有气血不足以及肝、脾、肾易损的病理特点,女性经常按摩三阴交穴,除了防病保健外还能起到美容的功效。

按摩方法:

取坐位,抬起一只脚放在另一条腿上,拇指弯曲,指头置于穴位上,用指尖垂直按压穴位,力度以出现较强的酸痛感为宜,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1~3分钟。

注意:孕妇禁按此穴。

10、泉涌穴

涌泉穴,是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连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涌泉。

按摩涌泉穴可滋阴潜阳、宁心安神,且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效。

按摩方法:

取坐位,把要按摩的脚放在另一条腿都膝盖上。一手扶住小腿,另一手握住足底,拇指置于穴位上。用拇指指腹从后往前按摩穴位,力度以出现酸痛感为宜,按摩时间1~3分钟。

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侧穴位两侧穴位,每天早晚按摩各一次。

按摩的效果是在长期坚持中出现的,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会有效果。

(22年度写作营第101篇2649字,累计17955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