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后遗症是指在发病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并至少持续-乙脑后遗症癫痫怎么治疗
乙脑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一、按病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初期:病发刚开始的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有发热、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振、轻度嗜睡,青少年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轻度抵抗感。
2、极期:病发开始后的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损害症状明显,具体症状如下:
(1)高热:体温持续升高达40℃以上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高热持续7~10天,轻者短至3~5天,重者可3~4周以上,一般发热越高,热程越长,临床症状越重。
(2)意识障碍:患者全身症状加重,且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患者意识障碍加重,由嗜睡转入昏迷,发生率50%~94%,昏迷愈早、愈深、愈长,病情愈重,持续时间大多1周左右,重症者可达1个月以上。
(3)惊厥: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重者惊厥反复发作,甚至肢体强直性痉挛,昏迷程度加深,也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及四肢不自主运动。
(4)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第2周后就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宾斯基征等可呈阳性(椎体束病损,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而出现的异常反射),常出现脑膜刺激征(是脑膜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①颈强直是脑膜刺激征中重要的客观体征,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强直,尤其是伸肌,头前屈明显受限,即被动屈颈遇到阻力,头侧弯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头旋转运动受限较轻,头后仰无强直表现。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颈椎疾病等。②Kernig征又称屈髓伸膝试验,患者仰卧位使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被动使屈曲的小腿伸直,当膝关节不能伸直,出现阻力及疼痛而膝关节形成的角度不到135°时为K征阳性。Kernig征阳性除提示有脑膜刺激征之处尚提示后根有刺激现象,腰骶神经根病变,其疼痛仅限于腰部及患肢,而脑膜刺激征时Kernig征为双侧性,且同等强度,疼痛位于胸背部而不局限于腰部及患肢。③Brudzinski征患者仰位平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髓、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连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和内收,均称Brudzinski征阳性。)。由于病毒毒素侵袭脑血管内皮、脉络丛上皮细胞、蛛网膜和神经束膜的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和变性,会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凯尔尼格征与布鲁津斯基征阳性,重症者有角弓反张。婴幼儿多无脑膜刺激征,但常有前囟隆起。深昏迷者可有膀胱和直肠麻痹(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与自主神经受累有关,昏迷时,除浅反射消失外,尚可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较单瘫多见,或全瘫,伴肌张力增高,膝、跟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
(5)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率25%~63%,轻度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面色苍白,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血压升高,脉搏先加速后减慢,早期神志清楚但表情淡漠,并迅速转入嗜睡、恍惚、烦躁或谵妄,呼吸轻度加深加快。重度脑水肿的表现为面色苍白,反复或持续惊厥,肌张力增高,脉搏转慢,体温升高,意识障碍迅速加深,呈浅昏迷或深昏迷,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眼球可下沉,出现各种异常呼吸,可进展至中枢性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包括小脑幕裂孔疝(又称颞叶钩回疝)及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逐渐发展至深昏迷,病侧瞳孔散大,上眼睑下垂,对侧肢体瘫痪和锥体束征阳性;枕骨大孔疝表现为极度躁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或对光反射消失,脉搏缓慢,呼吸微弱或不规则,但患者常突然发生呼吸停止。
(6)呼吸衰竭:发生在极重型病例,发生率15%~40%,极重型乙脑因脑实质炎症、缺氧、脑水肿、脑疝、低血钠脑病等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其中以脑实质病变为主要原因。延脑呼吸中枢发生病变时,可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中枢性换气过度,呼吸暂停,潮氏呼吸及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当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停止后,再出现自主呼吸的可能性极小。此外,又可因并发肺炎或在脊髓受侵犯后,引起呼吸肌瘫痪而发生周围性呼吸衰竭。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为呼吸衰竭常为致的主要原因。
(7)循环衰竭:少数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肢端冰凉并伴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其产生原因多为内脏淤血,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胃肠道渗血、出血;乙脑极期因代谢紊乱,毒素吸收产生血管麻痹;心肌病变产生心功能不全;延脑血管舒缩中枢的损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应予重视。
大多数患者经3~10天极期病程后,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
3、恢复期:此时患者体温可在2~5天逐渐下降及恢复正常,意识障碍开始好转,昏迷患者经过短期的精神呆滞或淡漠而渐转清醒,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逐渐改善而消失。部分患者恢复较慢,需达1~3个月以上。重症患者因脑组织病变重,恢复期症状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多汗、失眠、神志呆滞、反应迟钝、精神及行为异常,失语或者特别多话,吞咽困难,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出现,癫痫样发作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大多在半年后能恢复。
4、后遗症期:后遗症与乙脑病变轻重有密切关系。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如予积极治疗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昏迷后遗症患者长期卧床,可并发肺炎、褥疮、尿道感染。癫痫样发作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身。
二、按年龄分类
1、婴儿乙脑临床特点发病时可表现为轻泻、流涕、轻咳、喘息、嗜睡、易惊或哭闹,且惊厥发生率高。无脑膜刺激症者比例高,但常有前囟隆起,脑脊液检查正常者较多,并发症少。
2、老年人乙脑临床特点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3、虽然说成人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几率比较小,但根据近期疫情统计数据来看,流行性乙型脑炎正向大龄化、成人化的趋势发展。在治疗方面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
三、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惊厥,体温在38~39℃左右,头痛及呕吐不严重,可有轻度脑膜刺激症状。多数在1周左右恢复,一般无后遗症。轻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者临床上常易漏诊。
2、普通型:体温常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昏迷、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明显,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数次短暂惊厥,伴轻度脑水肿症状,病程约7~14天,无或有轻度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无后遗症。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四、按脑部病变定位分类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2、上脑干部位:病变在中脑水平,同时有第3对至第8对脑神经中的部分神经受影响,患者处于深昏迷,肌张力增高,眼球活动迟钝,瞳孔略大。对光反射差或消失,呼吸异常。呈中枢性换气过度,引起呼吸性碱中毒,颈皮肤刺激试验可见瞳孔有反应性扩大现象,但反应迟钝。若中枢双侧受损,致锥体束下行通路受损,可引起四肢瘫痪,称去大脑强直,若单侧中脑受损,则呈对侧偏瘫。
3、下脑干部位:病变相当于脑桥与延脑水平,伴Ⅸ~Ⅻ脑神经受影响,有深昏迷,压眼眶无反应,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应消失,颈皮肤刺激试验无反应,瞳孔不扩大,吞咽困难,喉部分泌物积聚,迅速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乙脑有什么后遗症?乙脑后遗症有哪些?
乙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毒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患病多为小孩子,主要是很多小孩子没有什么免疫力,就会比较容易感染疾病,小孩子在感染疾病之后其实是有可能会有后遗症的。那么,一般乙脑患者都有哪些后遗症呢?后遗症的表现症状有哪些呢?
1、瘫痪症状
以肢体瘫痪最为常见,其病变部位多在锥体束经过的各种部位中,主要的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所致的强直性瘫痪。常会伴有同侧的中枢性面瘫,但脊髓灰质部(前角)的病变也经常存在,故也可见到弛缓性瘫痪。
2、语言障碍
有失语、失音、口吃等,儿童出现此类症状较为多见,一般多可在半年以内恢复。
3、精神异常
为器质性精神病,主要为炎症之后神经细胞的变性坏而致皮质萎缩引起,尤其以额叶发生病变时更为明显。多表现有强迫观念,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一般儿童痛成年人相比较少出现此类症状,恢复时间及恢复过程,大致与瘫痪相同。
4、癫痫症状
皮质运动区或其他部位,在炎症之后形成瘢痕,故可有刺激性而产生癫痫。发病多在病后数月,以1—5岁儿童较为多见。
5、智力减退
为大脑皮质广泛受损而引起,可表现为完全性痴呆,一般多为呆笨、记忆力差、理解力不佳、读书成绩不好等。
6、头痛症状
常有位置不定,不太剧烈而经常发作的头痛症状,无晕眩及恶心呕吐,可能为炎症后脑膜发生部分粘连而致。
7、其他症状
对环境了解,但无法到达目的地,如外出后不能白己回家,可能为顶叶病变所致。亦有出现视力或听力障碍、肢体发麻等症状。
8、乙脑特点
易感性
人对乙脑普遍易感,隐形感染率达53~9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小婴儿由于母体的抗体通过胎盘传递,体内的免疫力可维持3~6个月,故感染后发病较少,病情较轻。
流行特征
乙脑各年龄均可发病,以10岁以下,尤其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由于儿童广泛接受预防接种,发病年龄有所变迁。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发病机理和病理
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侵入机体后,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然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是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除与病毒量和毒力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抗病能力。绝大多数感染者由于机体防御能力健全,病毒被迅速消灭,临床呈隐形感染或轻型感染。部分病人由于病毒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呈显可爱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