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还是清胆汤

温胆汤治好了我的失眠-温胆汤能治疗癫痫吗

温胆汤还是清胆汤

温胆汤组成:清半夏 陈皮 竹茹 枳实 茯苓 炙甘草

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

主治:胆郁痰扰证。

症状:症见胆怯易惊、目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温胆汤对于痰湿有特效。包括痰湿引起的各种症状,比如胆经有热引起的失眠。

组方分析:半夏陈皮是二陈汤主要组成部分,用于化痰理气,竹茹枳实清热,茯苓祛湿,炙甘草补中气。

方名温胆,实是清胆。

懒兔子根据罗大伦的理论,茯苓用量最大,用到了50-60克。祛湿效果比较好。

组方:茯苓3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剂量来自罗大伦)

原始配方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茯苓的用量还是要根据临床个人体会增减。

理气化痰的千古名方

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温胆汤里的六味分别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是二陈汤,治痰湿的,有形的痰还是无形的痰,都能化开,加上竹茹和枳实,降肺胃胆之气,整个方子加强了降气化痰的作用。

温胆汤: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

温胆汤,温是不寒不热、不急不燥、不愠不火。

药物组成看,作用在于清,不在于温。古人讲,胆是春生之气,春天是温和生发季节,在这样的环境里,胆气才能条达。温胆是把它调理到春天的状态。寒凉的食物,燥热的食物,都是伤胆的。中医就是要“养其真,顺其性”。

沈绍功先生讲温胆汤的妙用

1、温胆汤的 历史 演变和发展

温胆汤,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为安神方剂。后世增入茯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之方。至清《成方便读》主治“胆虚痰扰”,正式成为治疗痰浊的主方。

经陈无择化裁,将《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原方,减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一味,后人又加入大枣,组成现今治痰浊的“温胆汤”。其中温药三味(半夏、陈皮、生姜),凉药一味(竹茹),平药三味(茯苓、甘草、大枣),总以辛温组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辛温而不热,清热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全方性平气和,由原方的温复胆气扩大为温顺胆气,和胃祛痰,清净胆腑。由原方主治虚烦不得眠扩大为治痰浊证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之证。

温胆汤为历代医家常用,主要的化裁方有四首:宋《济生方》加胆星、菖蒲、党参,名“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明《证治准绳》加枣仁、熟地、人参、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清《六因条辩》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清《通俗伤寒论》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增加清胆利湿、和

1/6

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逆证。

注:碧玉散:滑石30克,甘草10克,青黛5克(冲服)。此方见于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主治暑湿内蕴,小便不利,用六一散通膀胱之腑,泄热祛湿。加青黛,泻肝火。于暑热天,热毒上攻,目赤肿痛,小便黄赤,投用此方,导热下行。对暑热夹湿,身热心烦,口渴尿少,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及小儿夏季热,方简而立效。

2、温胆汤,“苔腻”一锤定音

“温胆汤”治痰浊化热证常能获效。要掌握六个主证:苔腻、脉滑、头重、胸满、口粘、纳呆。中医治病,分外感病和内伤病,内伤病里面分虚证和实证,实证里面主要是痰和瘀,尤其要重视痰,切勿疏忽。其中尤以苔腻为要,可以“一锤定音”,所谓“但见苔腻一证便是,其余不必悉具”,这是痰浊,就要想到用温胆汤。

3、沈氏女科对温胆汤的化裁

温胆汤里面一共八个药,前面四个药必须得用,即: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竹茹清热祛痰为主药;云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枳壳理气行滞,利于痰浊排除,为佐使药。温胆汤仅用此四味为基础药。

后面4个药取消:半夏虽可化湿祛痰,但因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之主证;生姜虽能祛痰,但因其辛温也不利于“痰浊化热”之主证;炙草味甘,大枣滋腻,均不利于祛痰浊,故此四味

2/6

均删除不用。

加石菖蒲、郁金:方中痰浊最易闭窍,为利于祛痰,应伍透窍豁痰的石菖蒲,畅行气血的郁金,对祛痰浊非常有利,又透又行,这样痰浊就祛除了。

这样祛痰主方温胆汤就由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六味组成。

这六个药必须得用,而且分量也固定,都是10g。

温胆汤16则加味法

1.热痰粘稠-葶苈子、黄芩、鱼腥草、胆星、天竺黄、竹沥水。

2.寒痰稀沫-白芥子、桂枝、干姜、细辛、法夏。

3.顽痰不化-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海藻、莱菔子。

4.癫痫-海参肠、白矾、灵磁石、钩藤、荆芥、野菊花、珍珠母。

5.精神分裂症-制军、青礞石、草决明、桃仁、生栀子。

6.神衰失眠-炒枣仁、夜交藤、黄连、肉桂、合欢皮、知母、川芎。

7.眩晕耳鸣-泽泻、炒白术、蝉衣、阿胶珠、白菊花、天麻。

8.原发性高血压-钩藤、莱菔子、泽泻、海藻、夏枯草、生石决明。

9.冠心病-全瓜蒌、薤白、丹参、葛根、苏木、红花。

10.胃肠证-木香、砂仁、公英、连翘、焦三仙、生内金。

11.功能性发热-青蒿、银柴胡、生芪、桑白皮、车前草。

3/6

12.更年期综合征-蛇床子、泽兰、川断、桂枝、白芍、牡蛎。

13.尿毒症-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益母草、丹参、仙鹤草、生薏苡仁、泽兰。

14.妇女病-鸡血藤、香附、伸筋草、丹参、川楝子、益母草、当归。

15.良性肿瘤-夏枯草、生牡蛎、山慈菇、丹参、莱菔子、生山楂。

16.癌症-白花蛇舌草、公英、野菊花、仙鹤草、生苡仁、丹参、三七粉。

辨痰的要害不在颜色,在它的质量。常规来讲,黄痰主热;白痰主寒,其实不对,粘稠甭管是白是黄都是热痰,稀痰甭管白和黄都是寒痰,用质量来区分寒热。热痰要加葶苈子、天竺黄;寒痰要加白芥子、法半夏。这是我们所谓的有形的痰,就是咯出来的痰。肺为贮痰之器,看见的痰,是有形的痰或者叫狭义的痰。假如顽痰,苔腻,退不了的叫顽痰,可加三个石头和海藻,三个石头: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

癫痫加海参肠和灵磁石。海参肠就是海参的肠,把它取出来,然后把沙子洗掉,给它阴干以后磨粉。喝温胆汤的时候,以温胆汤冲海参肠的粉,每次3g,这是治癫痫非常有效的一个药;精神分裂症,加制川军和礞石,甚至可以用生大黄来通便,精神分裂症通便症状就能缓解,但是必须要中病即止,长时间服用病人会伤正,甚至于会引起不良的后果;神经衰弱,这和精神分裂是

4/6

两个病,一个精神病,一个神经病,加炒枣仁和夜交藤,都用30g;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加泽泻和白术,高血压再加莱菔子、生石决明;冠心病加全瓜蒌和葛根;胃的病加木香和公英;低热加青蒿和银柴胡,青蒿必须得后下,用15g;更年期综合征加蛇床子和泽兰;尿毒症加王不留行和益母草;妇女病调经,加鸡血藤和香附;良性肿瘤加山慈菇和浙贝;恶性肿瘤加白花蛇舌草和仙鹤草,白花蛇舌草必须用30g,这就是温胆汤的16个加味法。

临床只要看到病人舌苔腻的,想到温胆汤,然后根据16个不同的病加不同的主药,另外根据病型,随证再加药,只要你坚持用,不是百发百中,肯定有效。但有个前提,也不能以为所有的病用温胆汤的16个加减法都有效,必须是苔腻。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痰瘀互结。从痰来治,想到的就是没有瘀,舌质不紫,舌下静脉不怒张,也是加上化瘀的药,提高疗效,既祛瘀又化痰。化瘀药有两个好药,最常用的就是丹参,30g的丹参;另外一个药就是水蛭,其实水蛭没有毒,水蛭是双向调节的,这样就明显的提高疗效了。